影音為海軍醫官張朝興的口述訪談,2023年7月3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胡朝欽拍攝,陳奕晴紀錄,地點位於基隆市煥榮診所。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隊來到臺灣,2月來自安徽的張朝興跟隨部隊由上海抵達左營,進入海軍士兵學校受訓。當時海軍士校開設了衛生軍士班,公告完成學業後可晉升為中士或上士,由於海軍升遷不易,張朝興看到這個機會,毫不猶豫地報考並成功進入衛生軍士班,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關於醫學方面的知識。
衛生軍士班的入班考試項目包括三民主義、歷史和地理等科目。張朝興回憶起當時與他一同接受訓練的人多數是高中畢業,因為他對於學習很有興趣,敢於向其他同學請教課業問題,雖然張朝興只有初中學歷,但他運用閒暇時間拼命念書,受訓成績在班上往往名列前茅。
張朝興分享當時報考衛生軍士班的緣由,是有一天他看見隊長年近中年,但階級卻只是中尉、少尉,他對自己說:「要是不考試不受訓的話,我可能年紀一大把還只是尉級軍官。」這句話成為他前進的動力,不斷挑戰自己爭取更好的前途。
張朝興在衛生軍士班接受訓練近一年的時間,由海軍總醫院的醫師為他們授課,教導一般感冒的診斷和治療等醫療知識。畢業一年後,張朝興被派往海軍美朋軍艦擔任醫務工作,此時他已經晉升為上士階級,醫療人生也正式啟航。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