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為海軍醫官張朝興的口述訪談,2023年7月3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胡朝欽拍攝,陳奕晴紀錄,地點位於基隆市煥榮診所。
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兩年後共產黨進入張朝興的家鄉安徽省界首市,因他的電光刀、口琴與圖章等物品被共產黨人發現,為避免被抓去當兵,十五歲的張朝興踏上離家路途。
離開家鄉後,張朝興的大哥先陪同他前往蚌埠投靠親戚,二人一同乘坐火車至徐州,路途中的鐵軌遭共產黨炸斷,延誤一天後,火車才繼續前進,張朝興的大哥因有要事,二人分別後留張朝興一人前進徐州,由在國軍任職的四哥迎接。
張朝興的四哥為中華民國的陸軍裝甲兵,隨著國軍戰事失利,他帶著張朝興拜訪一位陸軍上將商討後路。巧合的是,張朝興就讀的黃淮中學校長正好在將軍的家,這才發現校長與陸軍上將為小學同學。張朝興與校長重逢,校長表示他的弟弟出身海軍,是黃淮國中的教官,校長即將前往江陰與弟弟會面並加入海軍,張朝興的四哥便詢問校長能否帶著年紀尚輕的張朝興一起走,校長應允他們的請求。
張朝興回憶起當時的心境:「我考上初中成績不錯,所以老師很喜歡我,算是好學生,還有英文老師教育我很好,我記得我沒有錯,但他沒有給我滿分,給我九十八,校長對我印象很好。」隨後校長帶著張朝興坐火車前往南京,再轉乘至江陰受訓,張朝興加入海軍新兵二大隊,1948年5月,開啟他長達數十年的海軍生涯。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