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為反共義士曹可雲的口述訪談,2023年6月20日由胡朝欽拍攝,陳奕晴紀錄,地點位於新北市三峽國中。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1929年2月17日出生的曹可雲才八歲,至今仍記得抗戰時老家的狀況。曹可雲父母為農夫,七個兄弟姊妹,他是長子,他兒時家境並不富裕,沒有土地及房產,依賴於地主提供農地與住處,曹可雲説:「我們就是共產黨口中的窮人。」他從小協助照顧弟妹,同時也幫忙農務工作,在那片不肥沃的土地上,他們種植包穀、地瓜等雜糧,收穫給予地主,大約七歲時父親幫地主的酒館做酒,而母親一人扛起農務工作。
八年抗戰,重慶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曹可雲當時他的家鄉涪陵,位於重慶周圍,僅管涪陵未被轟炸,但他記得當時飛彈飛過涪陵上方的場景:「日本飛機炸成都,把成都炸得一塌糊塗,晚上也看著飛彈在天上飛。」當時曹可雲剛唸小學半年,學習算盤與毛筆習字,但因八年抗戰期間導致時局混亂,他的學業被迫中斷。
約十一歲時,曹可雲的父親生病,他只能到地主家當長工,對方提供住所與吃食,平日只需巡水牛、耕水田,相較於自己家的旱田,地主家的水田更為肥沃,儘管長工的薪資一年只有五斗米少得可憐,但只要能減輕家中的一些開銷,曹可雲還是覺得甘之如飴。
當長工滿一年後曹可雲回到家鄉,八年抗戰也隨之結束,他以為天下太平了,卻爆發國共內戰,共產黨要求其父需服勞役,若曹可雲願意加入軍隊,則可免役,曹可雲因此踏上離鄉的漫漫生涯。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