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為海軍中校丘高秀的口述訪談,2023年6月25日由黃儒柏拍攝、紀錄,地點位於基隆市暖暖區丘宅。
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隨著戰況失利,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造成戰後最大一波移民潮。來自廣東梅縣的邱高秀在1949年投身軍旅,在福建馬尾加入海軍陸戰隊,當時部隊被派往舟山群島擔任守軍,鎮守定海城、畚斗山等地,他說道:「當時逃難的船有許多,船上載的多是老弱婦孺,如果船上載有年輕男子,部隊發現後立馬抓上軍艦充當士兵,而這些難民船上的婦孺們,士兵們會將一些剩飯,如鍋巴等,救濟他們。」因為難民人數眾多,他也見過普陀山上的寺僧們會用木桶裝上醃製的青菜救濟逃難的他們。
丘高秀隸屬的海軍陸戰隊是最後一批離開舟山群島的部隊,主要搭乘「忠誠號運輸艦」,當時,艦上載滿8輛坦克與許多軍備,100多名官兵準備跨海前往臺灣。丘高秀說:「在船上生活條件非常差,缺水嚴重,甚至還需要以海水煮飯,而裝載上去的物資,如饅頭、餅等乾糧也都發霉。」船艦經過7至8天的航行,丘高秀與陸戰隊的夥伴們終於在基隆港上岸,他仍猶記登陸時,沿途都有遊行隊伍興高采烈的歡迎歸來的將士們,還以海軍司令部司令夫人、蔣夫人名義發放糖果、麵包,接著他們便暫時安置於基隆海關的大樓,1週後再度前往目的地高雄左營,丘高秀這段特殊的經歷,見證舟山群島最後一波的撤退。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