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為公路一村第一代李福康結婚照,攝於1970年代,2023年4月28日由李福康兒子李永辰翻拍,照片藏於新北市永和區公路一村李家。
照片中可見李福康身穿黑色西裝,與身穿白紗的太太拍攝紀念照片。
當年,軍公教人員能配到眷村居住非常不容易,公路一村第二代李永辰回憶起村內居民的組成,他說道:「公路一村與大多數的眷村相同,必須要有眷屬才得以申請入住,故公路一村主要由公路局體系下的公路局、監理站、臺汽公司職員及其眷屬組成,公路一村約有150戶,外省本省人各佔一半人口,僅30戶是完全的外省族群。」
李永辰指出,他們家是完全的外省家族,父親李福康是江蘇省徐州人,母親則是福建省人,都是在1949年來到台灣,二人在公路局認識後交往結婚。李永辰小時候從母親那學習閩南話,成長過程中得以以閩南話與村內的本省人交流。由於早期公務機關職員間的互動較頻繁,公路局也時常透過舉辦一些聯誼活動來搓合職員,讓適婚男女結為連理。公路一村內便約有10幾戶的父母都是在公路局服役,其中更有漂亮賢淑的金馬號車掌小姐在結婚後,不再跑車,在家專心照顧小孩。李永辰指回憶,公路一村的幼兒園內也有兩位本省的阿姨,在嫁給在公路局任職的先生後,搬入公路一村居住,後因先生在公路局開墾公路時意外過世,頓而失去依靠,為養活家中經濟,便從事幼兒園教育,負責照顧村中小孩。公路一村與其他眷村較不同的地方在於,村內沒有分本省與外省,第二代多數人都能聽懂閩南話及國語。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