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張朝興海軍基隆基地醫院服務證明書

物件為張朝興海軍基隆基地醫院服務證明書,1982年8月30日由海軍基隆基地醫院開立,2023年7月3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陳奕晴掃描翻拍,證明書現藏於張朝興的家中。

文獻中可見張朝興自「伍拾肆年弍月拾陸日起至柒壹年捌月叄拾日任職外科醫師七年、泌尿科主任三年、一般外科主任三年、副院長三年」,證明書由院長海軍軍醫上校李安仁頒發。從中可以得知1982年時,張朝興已在海軍基隆基地醫院服務長達16年。

張朝興於海軍基隆基地醫院服務16年,他原在位於獅球嶺的海軍第三醫院擔任外科醫師,階級為上尉,海軍第三醫院遷址後更名為海軍基隆基地醫院。那時張朝興正好到榮民總醫院整型外科受訓,受訓回來擔任外科總醫師,成為海軍基隆基地醫院整型外科首位能實施植皮手術的醫師,一年半後他成為整型外科主治醫師,教導年輕醫師植皮手術。海軍基隆基地醫院人手不足,特別是泌尿科,張朝興只好前往台大醫院泌尿科進修一年,學習腎臟、腎結石、膀胱、攝護腺等的相關手術,回到基隆後就任泌尿科主任。直到當時外科主任退休,由於一般外科挑戰性較高,張朝興說:「在一般外科需經常開刀,幫人『開腸剖肚』」才提出申請從泌尿科主任轉任為一般外科主任。

當官不是張朝興的興趣,治好病人比較有成就感,當醫院副院長空出職缺時,張朝興受邀出任副院長職,但擔心會因行政事務繁忙無法門診,直到他得到長官允許,即便是副院長也能治療病患,才成為海軍基隆基地醫院的副院長,也是當時少數有門診的副院長醫師。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奕晴/胡朝欽
  • 創作者
    張朝興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3/07/03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