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為張朝興醫師考試及格證書影本,1963年6月12日由考試院頒發,證書現藏於張朝興的家中,2023年7月3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陳奕晴掃描翻拍。
文獻中詳述張朝興資料以及考試及格證明。左下方為張朝興的證件照。由「考試院院長莫德惠、考選部部長李壽雍於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六月十二日頒發。」
1949年國防醫學院因國共內戰從上海江灣遷校至台灣,於台北水道水源地進行在臺復校。張朝興1955年完成佐理軍醫訓練班十四班訓練後,被派往駐紮在嘉義朴子的陸軍四十一師衛生連服務,當時的他已是少尉階級,後來被調派到台東陸軍臨時醫院與花蓮五十八醫院。正好在那段時間,國防醫學院專科部第四期正在招生,張朝興的同儕黃邦光已經考上第三期。由於國防醫學院專科部畢業後能成為正式醫師,黃邦光推薦張朝興也可考取國防醫學院專科部,更提供他過去考試的參考書。由於花東的軍人及傷患人數不多,醫療事務也較少,所以張朝興總會利用閒暇之餘拿著參考書研究,準備考試科目有三民主義、物理、化學、英文、數學等。他回憶起考試時的趣事,數學一科讓他印象深刻,張朝興說:「我記性不錯,背了很多公式,方程式要用很多公式湊,我都答對了,但在大代數下的功夫最大,我卻沒有答對,我一看不了解就算了,最後只考了十六分。」放榜後,張朝興在1959年如願地進入國防醫學院專科部第四期就讀,談到一路苦讀的原因,張朝興表示如果不是因為戰爭,他就能好好讀書念大學,但人已經在軍中服役沒辦法,張朝興說:「我心裡就想,我不能唸書的話,我不服氣,我要唸書,要去考,證明自己不比其他人差。」
國防醫學院專科部受訓時長為四年,相較於醫官訓練班又更為精細與深入,張朝興在1963年完成了國防醫學院專科部的訓練,獲得國家認證的醫師資格,終於成為張朝興醫師,不僅是軍中的一名醫官而已。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