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為醫官張朝興母親張宋氏的照片,大約在1940年代拍攝,現藏於張朝興開設的煥榮診所牆上。2023年7月3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胡朝欽拍攝。
照片中可見張宋氏眉目清秀,頭髮向後梳,身穿黑色傳統服飾,耳垂佩戴著圓型耳環。相框為紅色木製。
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來自安徽界首市的張朝興在戰爭爆發的三年後離開家鄉,加入海軍新兵第二大隊,再隨著部隊撤退至台灣,從此與家鄉的親人斷絕聯繫。但幸好,張朝興的四哥張朝先為陸軍裝甲兵,最後也來到台灣。他離家前身上帶著母親的照片,兄弟二人在台灣重逢後,張朝興將母親的照片放大掛在診所內。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後張朝興與張朝先一同回到家鄉,可惜他們的雙親已逝,來不及見到最後一面。
張朝興回憶起母親表示,當時孩子生的多,田地收穫往往不足以供應一家人的糧食,許多人家境較為貧困。但張朝興家中有約七八十畝地,相比於其他人,他們家生活較為富裕,父母總是願意幫助貧困的人,張朝興母親曾對他說過:「人家都會說借一斗還兩斗,我們就當作送了,不要他們還。」張家在地方上多年的善舉最後也迎來回報。
返鄉探親時,張朝興從家人那得知,當共產黨進入張朝興家鄉,開始劃分人民階級進行鬥爭。幸好當時的村長曾被張朝興的母親救濟,村長將原本應是「富農」階級的張家改為「中農」,解釋的原因為:「張家雖然有田地,但張家人多,每人僅分到一點糧食,屬於中農階級。」透過村長的幫助下,張朝興的家人在共產黨統治下過得還算安穩,也讓張朝興養成多做善事的習慣。他在基隆開設診所時,只要病患有榮民身分,或是生活較為困苦的人家,他都願意免費替人醫治,在地方上頗受民眾尊敬。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