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地,民國22年生。宗兄彭富為「鳳韻堂」高甲子地劇團創辦人,耳濡目染下,從18歲開始演戲。及長,承接「鳳韻堂」的會務,擔任主事者,亦是團中著名的苦旦兼武場通鼓。當年的「鳳韻堂」主力演員為一批十六、七歲的少女,個個年紀輕輕學戲認真,精湛的演出媲美職業演員,只可惜在時代變遷下式微,「鳳韻堂」幾經輾轉,變為「什音團」。
目前「什音團」中前鳳韻堂之成員,大部分為彭氏宗親。什音團能奏北管福路的鼓吹樂與南管的什音,換言之,即是承襲了高甲戲所謂的「南北交加」之風格,於廟會、出巡時,多奏北管,喪事則奏《西廋米》,及廣義的南管樂。
除演高甲戲,他也擅長洞管吹奏,憶及洞管的學習過程相當辛苦,當時的學員青一色都是男生,他跟隨老師指導,日以繼夜不斷練習下,終於成就他吹奏洞管的專長,並經常隨著團員參與廟寺酬神的活動,如新竹、台北、台中、台南、屏東等地,都有他們的演奏足跡。
近年來他一首策畫,新竹市南寮代天府、五府千歲廟會的酬神表演。生平最大的心願,就是期盼自己能夠貢獻所學,並希望政府大力支持提倡,配合學校教學來推動,完成傳統戲曲薪火相傳的使命。
經歷
新竹市鳳韻堂主事者
本件內容出自《新竹市百位藝術家小傳2008表演藝術篇》,第83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7年)
新竹市文化局歷經兩年蒐集整理建置了新竹市表演藝文人才資料庫,並從中選錄一百位藝術家,領域囊括中樂、西樂、戲曲、舞蹈、演藝等,將其生平與代表作品編纂成冊並撰寫小傳,盼藉由藝壇人物的生平事蹟,能鼓勵後學、啟迪人生,使新竹市表演藝術工作的推展能更深遠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