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

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為(1900)最早將邵族列入九族分類,而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則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 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1973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2021年才有了明確的界定,邵族人發起正名運動與學界之共同努力才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Lalu(拉魯)為邵族傳統信仰、精神文明之核心,其不僅指涉有形之地理範圍——日月潭中之拉魯島,也象徵邵族傳統信仰上最高祖靈之居住地,本身有特殊之神聖意涵與相傳之傳說,是邵族諸多慣習、禁忌、祭儀之中心。邵族人相信,最高祖靈居住在Lalu的大茄苳樹下,而負責邵族祖靈祭儀的Shinshii(台語慣稱先生媽,國語慣稱女祭司)在正式學巫之前,都必須在農曆3月初的播種祭期間前往Lalu求得最高祖靈的認可,若得最高祖靈同意,則祖靈會以不同方式顯召求巫之人,才可獲得擔任Shinshii之最終資格。 對於邵族人而言,Lalu具有複雜的文化意義,無法以單純之地名簡約描述,是邵族精神文明、信仰、神話、祭儀、傳統組織之文化總集,有豐富的多義性。在表述上,可能以一具體之空間型態展現,也可能透過口傳敘事以傳說、神話之方式展現,在信仰行為中,也會藉由祭儀、禁忌之遵守等形式顯露於外。在邵族人心中是生命終結後回歸之處,是邵族人祖靈信仰之起源。Lalu因其神聖性,亦成為邵語的字根,結合其他文字組合為具有信仰、連結邵族人精神層面之相關語彙。 Thau a Tungkariri Lus'an 邵族祖靈祭於每年農曆八月一日起始,然而祖靈信仰卻是極為完整的貫徹於邵族人整年度生活當中,春天的播種祭、鞦韆祭及一連串的水田祭儀,夏天的狩獵祭、白鰻祭以及秋天祖靈祭迎新年等,生活的中的一切都與祖靈息息相關。慎重如婚嫁、喪禮辭魂、祈求病癒、動土入厝等;日常如家中購入汽機車、大型電器傢俱或搬家、移樹等,都可觀察到當族人祖靈信仰越虔誠,生活中便越需要有Shinshii幫忙進行祭儀告知祖靈大小事與祖靈對話。 邵族新年有大祭小祭之分別,農曆八月初一 當天一早,各戶將祖靈籃請到祭祀廣場並備糯米飯為祭品,如今年有出任Pariqaz主祭的家戶,則當日祭品糯米飯則必須準備份量數倍之大鐵鍋裝盛送來祭場,用以表達大祭期間將負起責任、開銷,如同Pariqaz字面意所延伸,作示範模範(做榜樣)的人,也代表該年為大祭,新年將從小祭的5天延為將近一個月。 邵族祖靈籃與漢人一分家即立神主牌的概念全然不同,家族概念更在家庭之上。當男姓戶長過世,如果家中無男丁僅有女兒能繼承祖靈籃,則繼承者必須有同為原住名姓氏之孩童,才符合繼承條件。若當時膝下無子,則該戶祖靈籃只能進入封閉狀態,無法再參與祭儀,直到有繼承者才能重新回到部落公共歲時祭儀當中。 尤其在Thau a Tungkariri Lus'an 邵族祖靈祭整個過程當中,靜態祭儀為家戶必盡的責任,而動態的飲公酒則是氏族間能互動交流與認識熟稔的重要過程。擔負主家身份的戶長,除了透過飲公酒來感謝先生媽一年來的辛勞並向頭人、祭司與長老致謝外,飲公酒也是當氏族長老或家戶戶長有新的繼承者或轉移時,最容易觀察到的重要活動。飲公酒是邵族在 Lus'an時透過家戶輪飲活動,讓各家戶將自家繼承者或新進家人公開介紹給族群的方式;在此同時,更是讓新任頭人、祭司在擔負起傳統義務與任務時,透過飲公酒與各氏族、家戶間建立互動,並逐漸確立地位與權威的重要過程。但當家戶無法正常參與的同時,也象徵這個家戶與氏族、族群間的聯結已有了斷層危機。而要重新返回祖靈信仰結構裡,也唯有透過參與歲時祭儀,才能重做銜接。而這也是邵族祖靈信仰能維持傳續的保護機制之一。 Rarifz(日月盾牌)為邵族最高祖靈象徵,只允許邵族男性觸碰。平時輪流置放於領唱氏族長老陳家與高家,唯有大祭新年時,才會於Hanaan(祖靈屋)蓋好時,迎出懸掛於內,並展開Shmaila(祖靈夜祭),而禁歌也才能解禁吟唱。 在Minrikus miqilha(最後祭飲公酒)時,邵族祖靈籃家戶主人會在自家門口迎接Rarifz的到來,族人男性要拍打Rarifz並說:「piakalinkin! piakaimahan! 」 邵語意為祝福平安健康。Minrikus miqilha是以Rarifz為核心進行遶境,而遶境ㄧ詞用在此處,是因為大祭新年的最後祭飲公酒,並不只跼限於邵族有祖靈籃的家户。而是連周遭漢人鄰居都會設席相迎的慶典。邵族領唱隊伍會快速穿梭並採以簡短版大祭禁歌圈舞為他們祈福,但規格方式與邵族家戶有別。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51&id=2015032600000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歷年活動
活動名稱
2019邵族Lus'an(祖靈祭)


舉行時間-迄
2019-09-03


舉行時間-起
2019-08-29


簡介
Lus’an祖靈祭,又稱為邵族年祭,每年農曆七月最後一天、也就是在祖靈祭的前一天晚上,依循傳統必須在袁氏Daduu家屋內舉行Mashtatun儀式性杵音迎接Lus’an。早年會徹夜擊杵以迎接新年的來到,農曆八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新年規模又分為小過年與大過年;當年如有族人表態要當Pariqaz主祭,那麼新年規模就是大過年,如果沒有族人表態,則當年便是小過年在主要群體活動tantaun miqilha飲公酒結束之後,通常在農曆八月初五便告結束。而若是大過年,不但規模盛大、祭儀繁複外,還會搭起Hanaan祖靈屋,也才看得到Rarifiz日月盾牌與Shmayla邵族祖靈祭歌舞。


農曆舉行時間-迄
2019-08-05


農曆舉行時間-起
2019-07-29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南投縣
魚池鄉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傳字第10430025621號
2015-03-26 11:13:35.0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傳字第1083000920號公告
2019-01-25 12:17:18.586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變更登錄名稱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傳字第1063018871號公告
2017-12-25 16:48:45.885
依文化資產保存第111條規定重新登錄公告
級別名稱
重要民俗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早期邵族的重要祭儀有農耕祭儀和漁獵祭。農耕祭儀包括有播種祭mulalu pisazaj、播種後祭mulalu patpari、移植祭、除草祭maqes nila pazaj、收割祭mulalu C putawn pazaj、豐年祭mulalu malhaqitan (lusan)、收藏嚐新祭picaning sapa等;漁撈祭則有狩獵祭matancun和拜鰻祭mulalu tuza。目前邵族仍舉行的重大的歲時祭儀包括播種祭、氏族祖靈祭、除草祭、狩獵祭以及豐年祭,其中「氏族祖靈祭」僅限於邵族頭目袁姓與石姓後裔舉行,他們各自到祖先舊部落遺址祭拜祖靈。在文化特質方面,杵歌及公媽籃仔為邵族所特有。 自1994年起,邵族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豐年祭儀(lusin即邵族過年),藉由祭儀的舉行,來讚頌祖先,祈求祖靈賜福,讓邵族人衣食無缺、平安健康,並藉此將邵族的文化傳繼下去。祭儀包括: 1. 舂石音maSbabiar 於農曆7月最後一晚,族人在頭目袁福田家前舂石音,宣告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傳統上只允許婦女為之,現在則是男女族人皆可舂石音。「舂石音」是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更是豐年祭儀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當族人在頭人家舂起石音時,正是邵族豐年祭的前奏。 2. 新年首祭mulalu lusan 農曆八月初一,是邵族傳統新年的第一天,一早族人在正廳門邊插用以驅邪的水草(Saqulh),這一天不能吃有添加鹽分的食物。。各家將公媽籃仔與裝著糯米飯的小畚箕送至祭場,由先生媽整理籃內衣物,並祈禱祖靈賜平安。若已推舉出爐主,則爐主必須準備一只盛有糯米的大鍋送至公廨,由先生媽向祖靈宣示這對夫妻擔任豐年祭的主祭。後由各戶人家從祭場提回公媽籃仔與供品,再由先生媽分三組挨家挨戶祭拜公媽籃仔。 3. 擦手臂除穢儀式titiSin 農曆八月初一,當先生媽在祭場中舉行儀式時,負責titsin的毛老先會在門前,以粽葉為男性族人擦拭手臂,進行除穢祝禱儀式,此祭舉行時女性不能靠近。完成之後舉行部落會議,推舉爐主。 4. 飲公酒miqiha tuktuk 於農曆八月初一傍晚六點左右開始,族人聚集在毛家,由鑿齒師paruparu獻一缸酒(tuktuk)給先生媽,接著為期三天從初一至初三挨家挨戶的喝酒,稱為飲公酒 miqiha tuktuk。據傳統,初一飲公酒是從毛家開始,接著是袁姓頭目和石姓頭目家,藉由飲公酒,各戶人家準備禮物、酒獻給先生媽,以表達謝意。 5. 狩獵儀式 農曆八月初二,由高姓長老高倉豐帶領青少年到後山舉行狩獵儀式,祈求祖靈賜福族人狩獵豐收,儀式後,前往毛家,由毛老先為他們祝禱,希望青少年能成為狩獵高手及保護聚落安全的勇士。 6. 甜酒祭mulalu supak 農曆八月初二,當族中男子舉行狩獵祭時,先生媽在祭場以甜酒釀 supak 祭拜祖靈,各戶族人準備一碗甜酒釀,陳姓與高姓兩位鑿齒師則準備較大的陶甕獻給祖靈,若該年已選出爐主,則爐主必須以大鐵鍋盛甜酒釀送來祭場,表示將舉行「大過年」,若祭場沒有大鐵鍋,表示僅只是「小過年」。 7. 鑿齒儀式paruparu 農曆八月初三,由陳家長老及高家長老於陳家門前廣場負責舉行鑿齒儀式,早期邵族少年,無論男女都要接受鑿齒儀式,讓鑿齒師敲下兩邊上顎的犬齒,是代表成年的儀禮;現在則象徵性的在上顎犬齒上方敲一下,已流於形式,主要在祈求祖靈庇佑,讓青少年族人平安長大。晚上,在陳家正廳,由兩位鑿齒的長老進行象徵性的牽田儀式smangqazaSuwam Smayla,領唱平時被禁唱的歌謠,族人手牽手跳舞至深夜。若該年舉行「小過年」,則儀式到此便告一段落。 8. 蓋祖靈屋hanan及祖靈屋前的祭儀 若舉辦「大過年」,農曆八月初四,每年輪流在陳姓或高姓的門庭前蓋祖靈屋,每戶將公媽籃仔和日月形狀的麻糬供品送到祖靈屋前,陳家及高家則準備專門祭祀陳姓與高姓祖靈的白鰻形狀的麻糬祭祀品,由先生媽進行祭祀。從這天開始,族人每夜都到祖靈屋前唱歌跳舞,正式進入牽田儀式。 9. 牽田maStatuya 從農曆八月初五至十一日,這幾天族人每夜必須到祖靈屋前舉行牽田儀式,族人不分男女老少,戴上花草藤蔓編織的頭飾,先灑酒給祖靈,手牽手圍成圓圈,吟唱祖先之歌,跳著圈舞,藉此與祖靈溝通。 10. 豐年祭進行到一半的祭儀malalu minfazfaz 農曆八月十二日,由先生媽以甜酒釀祭拜祖靈。當晚,將代表族人最高祖靈的日月盾牌 rifiz,供奉在祖靈屋內。日月盾牌是祖先使用的盾牌,邵族祖先曾在戰爭中創下英勇事蹟,後人因此將之視為祖先存在的象徵,安奉日月盾牌之後,並進行牽田。 11. 迎祖靈出巡mangatubi 農曆八月十三日,在爐主的帶領下,族人手牽手排成一列,吟唱歌曲進入祖靈屋迎祖靈,從祖靈屋出來的隊伍,帶著竹雞掃,隊伍的最後一位拖著掃把,挨家挨戶出巡日月村全境,象徵族人在祖靈庇護下,各家都能平安健康衣食豐足。回到祖靈屋後,族人於祖靈屋前牽田。 12. 最後祭儀mulalu minriqus 由長老開會決定日期,每戶的公媽籃仔送到祭場,由先生媽進行mulalu minriqus,表示豐年祭即將結束。爐主夫婦完成了豐年祭期間的職務,則爐主妻子的衣物可以被放入夫家的公媽籃仔,表示她的生靈被供奉在夫家的公媽籃仔裡,正式成為家中的一份子。 13. 最後飲酒mingriqus miqilha 長老開會決定祭儀結束的日期,當天傍晚,將日月盾牌請到爐主家正廳的供桌上,由爐主準備豐盛的酒食款待族人,並準備紅包及禮物致贈娘家和先生媽。酒食後長老及先生媽進入正廳,由鑿齒師唱詠祖靈之歌,族人陸續圍成小圓圈,再到廣場形成大圓圈,接著在鑿齒師的授意下,爐主揹著日月盾牌到各戶人家祈福,此時男性族人可以觸摸盾牌,以獲得祖靈賜福。祖靈來到邵族人家前,主人會點燃鞭炮熱烈歡迎,形成當晚鞭炮聲與歌舞聲不斷的熱鬧情形。 14. 拆除祖靈屋 由長老開會決定日期,結束豐年祭所有祭儀活動之後,便要拆掉祖靈屋,在此之前,由先生媽僅對陳姓和高姓鑿齒師的公媽籃仔主持最後一次的祭儀。再由男性族人迎日月盾牌回鑿齒師的家中的正廳安放。然後拆除祖靈屋,豐年祭正式結束。(日月盾牌平時不被供奉,輪流放置在鑿齒師陳家或高家。)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原住民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評定基準
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5條及第6條。
保存者/保存團體
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指定(登錄)理由
一、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是邵族最重要的年度祭儀,維繫邵族社會組織運作與分工模式,展現部落文化之獨特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Thau Tungkariri Lus'an sa Thau a mathuaw miabrithan a kazakazash, palhituzin sa Thau a kataunan a pinuman masa pin’ananak a kalawan, pu’apawin kataunan sa mathuaw mashashu a kazash. pambalabalay inkahiwan a kazash, masa numanuma aniamin kazash a pinatash a palhatuzusin, masa shangqa tinuran laturu a pana, itmaz latusha wa pana, kitataan utmaz latata wa pana: “inkahiwan a kazakazash masa lhituzan thau ininthawan a kazakazash numa mashashushashu.” palhatuzusin nauriza iazithu. 二、Ulalaluan(祖靈籃)與 Shinshii(女祭司)具有邵族祖靈信仰特色, Mashtatun(杵音)為其獨特的祭儀音樂類型。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Ulalauan masa Shinshii, ianan Thau pulalu sa tanatuqash masa qali a mashashu a kazakazash, Mashtatun sa Thau a nauriza wa pishlatuk a athan a kazakazash. pambalabalay inkahiwan a kazash masa numanuma aniamin kazash a pinatash palhatuzusin masa shangqa tinuran laturu a pana, itmaz latusha a pana, kitataan utmaz latusha a pana: "thau a miabrithan a kazash shuqruman pinqaran a qali numanuma wa kazakazash, shduu pu’apawin sa mashashushashu” palhatuzusin nauriza iazithu. 三、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具有納入外來成員及成年禮的功能,傳承部落文化特色,凝聚族群認同意識與向心力。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Thau a Tungkariri Lus'an ianan puqthaan isaran a thau numa pinparhaway numanuma wa kazakazash, malhituzin kataunan a kazakazash a mashashushashu, piasuunan sa thau qbit a mashashduu numa tataal a shnaw. pambalabalay numanuma kazash masa numanuma aniamin a pinatash a palhatuzusin numa shangqa tinuran laturu a pana, itmaz latusha a pana, kitataan utmaz laturu a pana: “sa thau kazakazash wa lhminaza numa pingqthan izai pinkalawa ianan a naruiza wa mashashushashu palhaqtuan sa thau a ininthawan” palhatuzusin nauriza iazithu.
代表圖像來源
趙守彥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