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紙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紮作、糊紙、紮紙、紮紙庫、紮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紮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等。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紮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紙品等等。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紙紮稱謂及主要用途不盡相同。北宋稱為「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紙鋪」等;明代則稱「紙紮鋪」、「紙馬鋪」、「紙馬香鋪」等,並稱專門從事紙紮製作的人稱為「紮彩匠」。 臺灣民間紙糊藝術除了燈籠、雨傘、扇子、風箏等少數生活實用或娛樂用品外,其他大多與宗教有關。目前較常見的有:喪事所用的紙人、紙馬、紙轎、紙厝等,普渡所用的紙觀音、寒林院、同歸所、大士爺、水燈等,建醮所用的神明神像、天師爺、護壇十騎、護衛士兵、王船等等,用途相當廣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