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最早稱為大龜肉庄(大圭壁庄),舊稱「鹽(鹹)水港」,雅稱「月津」、「月港」。清領憑藉著瀕臨倒風內海與八掌溪、急水溪下游之河運,於清雍乾年間發展成「鹽水港街」,成為倒風內海四大港。 鹽水港市街至今仍以主祀媽祖的護庇宮為闔港公廟,其信仰圈在分成「大媽角」、「二媽角」、「三媽角」及「太子爺角」四角頭。因舉辦「鹽水蜂炮」而聞名的鹽水武廟便屬於二媽角布街境之角頭廟。武廟,主祀關聖帝君,確切創立年代不明,一般認為是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後陸續於乾隆年間(1736-1795)至日治時期1917年(大正六年)有多次修繕紀錄;戰後於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971年(民國六十年)逐步擴建,目前廟況為1987(民國七十六年)所修建。 鹽水蜂炮名氣、規模之大,是臺灣元宵節相關民俗活動中的著名慶典之一。其由來亦眾說紛紜,大致有4種說法: 1. 反清復明:漳泉移民於元宵節之時,透過施放爆竹來喚醒義士團結。 2. 戲鬥煙火:承襲漳泉原鄉之元宵節慶鬥火活動。 3. 歡迎嘉慶:傳聞嘉慶君遊臺灣時,行經鹽水港,鹽水仕紳以爆竹迎之。 4. 驅除瘟疫:清末鹽水地區遭受瘟疫襲擊,鹽水人迎請關帝爺巡境,並以爆竹助勢。 其中「驅除瘟疫說」較受到普遍認同,因為清同治光緒年間鹽水地區的確發生瘟疫,地方人士為求平安,向關聖帝君祈求,根據神示,需於元宵夜舉辦出巡遶境。之後疫毐逐漸平定,鹽水恢復安寧,當地人則歸功於關帝爺的神威,遂逐漸形成元宵夜犁蜂炮之俗。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前後,鹽水蜂炮在臺南縣政府的推波助瀾下,成為大型觀光活動,遂形成臺灣元宵節「南烽炮、北天燈、中𪹚龍、東寒單」之說。 參考資料:《臺南市市定無形文化資產訪查及評估計畫》(201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