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傑生於明末,明永曆36年(1682)隨鄭克塽部隊參與台灣北路諸番亂征討,運糧有功,被特准以跑馬馳驅起止的路線為界,刮地墾荒,又稱「跑馬定界」。王世傑選定了先前運送糧草北上之時,對於有三條溪流縱橫交錯位竹塹(今新竹)附近沖積之土地,並打算返鄉召募鄉親一同開墾,不料隔年鄭克塽降清,清政府對臺灣實施海禁,必須要有良民證及照單才能赴台。因此王世傑等到清康熙50年(1711)帶領100多位族親正式前往竹塹社城東門街和暗街仔一帶開墾有成,繼而向西北及西南方墾荒,經營竹塹新聚落北庄與南庄,墾田數千甲,歲入穀數萬石,財富迅速壘積。 王世傑並不忘本,他在竹塹墾荒時為了能照顧留在家鄉的親族,設立了公田,每年將公田營收寄回家鄉或由族人前往竹塹領回公款,做為照顀親族、冬至祭祖及祖厝維修費用,直到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才中斷公款支助活動。 古厝建築左側突歸曾於清末時期出租給親族做為鴨片館之用,後來來此吸大煙的客人在點煙時不慎引起火災,突歸建築付之一炬。另建築於國軍駐守金門之初,曾暫住於此;民國49年(1960)前後,屋主王世焜鑑於建築毀損嚴重,故進行簡易修復工作。 金門縣文化局於民國98年(2009)委託中國科技大學進行「金門縣縣定古蹟王世傑古厝與古墓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期間於民國99年(2010)由金門縣文化局出資進行屋面緊急搶修工程。民國100年(2011)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進行「金門縣縣定古蹟王世傑古厝與古墓修復工程規劃設計、監造業務及工作報告書委託案」,委託建華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民國101年(2012)竣工。民國110年(2021)周邊接管工程損及古厝後落後屋坡部分出尺磚及瓦隴,後進行屋瓦修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