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0930011690號函
2004-10-22 00:00:00.0
現狀民國92(2003)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民國94(2005)年完成修復。
外觀特徵古蹟本體為其創建期之四合院,包含門廳、正身、左右護龍等,屋後有化胎為客家特色。主要建造匠師應為潮州系,因而宅第有諸多潮州建築特徵。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由於建築毀損嚴重,除第一進屋頂已掀除,護龍土埆牆大部分皆裂損或倒塌,因此修復工程土埆牆面多數以舊料重新疊砌,而木構架保留可用材以抽換方式進行,如門廳、後落步簷口之木構架等,石雕則多為舊料,僅第一進門枕石新作。
使用情形根據文獻記載,在西元16世紀明朝嘉靖末年,已有許多漢人商船、漁船進入北港、雞籠(基隆)、淡水一帶活動,而至西元1683年清廷收復臺灣,閩粵移民入台開墾者日漸增多。
乾隆三十六年(西元1771年)詔安秀篆呂氏族人之呂祥省攜眷渡海來臺,至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定居於神岡三角庄,「呂家頂瓦厝」為呂氏渡台在三角仔庄所建的第二座宅第,建造年代推測大約在清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迄今約有一百八十年左右,是目前已知且尚存的第一代客屬移民建築中較早的案例。
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筱雲山莊落成,族人陸續遷出,頂瓦厝日治時期也曾修建後落屋頂改為水泥瓦,但後期長年無人居住,增、改建較少,致使建築保留較多原鄉地的特質,東海大學故洪文雄教授曾讚其文化資產價值不凡。
室內特徵呂家頂瓦厝不僅保留了諸多原鄉地及匠師來源地的特質,同時亦呈現出其在地化的歷程,足證移民之初民宅形式所受之原鄉地及匠師的影響以及在地化適應的呈現。其主要特色包括:
l. 平面格局:呂家頂瓦厝的平面格局與詔安、秀篆一帶的祖厝極為接近,僅在規模上略小之。
2.大木構架:呂家頂瓦厝木構採透雕束仔及以斗承楹的作法,呈現出潮州建築的木構特質。此外,其大廳未見燈樑之設,亦與其客籍背景關係密切。
3.裝飾:呂家頂瓦厝的裝飾中,以泥塑模仿磚雕的作法(門廳正面壁左、右身堵)、花芽子的使用(門廳:依現存的痕跡推測、大廳左右步口廊、祖龕)、以及以荔枝為裝飾題材(大廳木格扇調縧環板)的作法最具特色。
評定基準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3、4款
影音多媒體圖片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不同角度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不同角度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不同角度
指定(登錄)理由綜合學者專家意見:建築為臺灣中部地區目前尚存客屬移民建築中年代最早案例之一,保存原始構件,為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