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大正年間,欲在目前的殖民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水力來發展工商業所需的電力來源。大正8年(1919)臺灣總督府下令組織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由高木友枝擔任社長,並執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 整個工程計畫在武界興建水壩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並開鑿人工引水隧道至日月潭以供給水源外,亦分別於水社部落附近的水尾溪興建高30.0公尺之「水社壩」,並在日月潭西南、靠近頭社盆地低窪處興建高10.08公尺的「頭社壩」,使原為高山天然湖泊的日月潭湖面升高18.18公尺。利用日月潭為儲水潭,再將水下衝到水里溪門牌潭,以高低差來推動發電機,產出十萬千瓦的電量。這就是門牌潭發電廠,也是日月潭第一發電廠,戰後由蔣中正命名為大觀發電廠。 然而,要將濁水溪引注到日月潭是一項不容易的工程,由於濁水溪上游溪水湍急、含沙量大、時不時的氾濫,所以除了事前的評估與設計,更派調查隊實地到濁水溪及支流流域進行考察,調查內容包括上游地帶水源地之森林資源、河川河床的狀況、集水區及山坡地的崩裂狀況,還有濁水溪的水量、流量、濁度、集水區的降雨量、地質評估,例如地質對各種工程材料的耐受程度。除了克服技術上的問題,期間更因大戰、地震使得資金匱乏而停工,直到昭和9年(1934)日月潭水利發電工程才完成。後續又因為供電不足,增設日月潭第二發電廠,利用第一發電廠的放水落差來發電。 不過,提供電力的同時也衍伸出在濁水溪上游設置的水壩使泥沙淤積、淤泥難清等問題,不僅影響蓄水及水面活動,若遇到颱風肆虐處理起來更是棘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