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水仙宮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廷頒佈渡臺禁令,加上康熙至道光年間,臺南市的海岸線由今西門路西側往西推移至金華路一帶,遍布船舶通行的河道,以這些河道送貨物,在海埔地上建屋闢路成市,使此地區的商業蓬勃發展,稱為五條港區。 其中「南勢港」以水仙宮前西沿神農街,南斜貫協進國小東北隅至鎮渡頭,並有港汊通海安宮,為五港之樞紐,港道進口附近的海安宮與盡頭處的水仙宮皆祀水神,並為三郊坐鎮之處。1722年(清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件後,渡臺禁令取消,移民激增,五條港區貿易商群集府城。清乾隆初期,鎮渡頭移至新南勢街下。 清乾隆末年,三大郊間為求共同利益,於水仙宮邊三益堂內設聯絡辦事處,協調五條港上的進出口業務,擔負維護治安、疏通河道等工作,1796年(清嘉慶元年),三大郊正式合稱為三郊,並以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名義對外行文,當時為府城各郊中的領袖,至此五條港區成府城的商業重心,在臺江內海淤積陸化、外患頻繁之前,本區的發展可達於鼎盛,往來交通方便。 水仙宮為漳泉諸商郊合建的廟宇,主祀海上守護神一水仙尊王,即夏禹因治水有功,被後人奉為水神。早期臺灣與中國間船隻往來頻繁,為求平安抵岸,船員及從事海上貿易的郊商,便多奉祀海神水仙王,亦供奉有配祀神及從配神。目前廟方所供奉的水仙尊王依廟內所立1917年(大正六年)「重修水仙宮碑記」記載,即信眾所認知的水仙王為大禹、伍員、屈原、奡王和項羽。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