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國家:中華民國(臺灣)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的西太平洋上,離臺東約49海浬,北距綠島40海浬,西南距鵝鑾鼻41海浬,南與菲律賓之巴丹島遙遙相望。潛力點範圍:蘭嶼原名紅頭嶼,雅美人(達悟族)稱PonsoNoTauo,島型似一拳狀,全島周長約38.5公里,滿潮時面積約45.74平方公里,退潮時約增加2平方公里,較綠島大2.8倍,是古老的火山岩體。 蘭嶼雅美族(達悟族)為適應當地嚴酷的氣候、風襲擊狹長海岸地形環境,發展出特有的建築文化,此文化特色可從當地傳統住屋、工作房及船屋看出端倪,該區由於沒有任何天然屏障,半地下的房屋建築設計,可保護居住者抵擋風雨的侵害,同時也發展出當地特有的文化傳統及準則,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五項。蘭嶼大片的山地及狹長的海岸構成蘭嶼美麗的地形。精采的自然地形、火山熔岩及迷人海景,伴隨著神話傳說,構成美麗的蘭嶼。本區每年200日的雨季使島上的瀑布及霧景千變萬化。此外,傳統文化與海洋、飛魚緊密結合,此一文化特質,使島上的自然景觀更具特色。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 蘭嶼是位在臺灣與菲律賓間之呂宋島火山海脊上的海底噴發火山島;其地層以含角閃石的安山岩質熔岩及玄武岩質的集塊岩為主,島上主要岩體在中新世早期火山活動時形成,以安山岩與安山集塊岩為主,由於母岩之質地堅硬,故島上山嶺陡峭,山岳臺地遍布,計有10座超過400公尺及2座超過500公尺的山丘,其中主峰紅頭山高達548公尺。蘭嶼海岸,珊瑚寄生甚多,成為裾礁(Fringingreef),東岸與北岸隆起之珊瑚礁,其寬度頗廣,海岸岩石因受海水侵蝕甚烈,多成峭壁與海蝕洞穴,形成另一特殊的景觀特色。蘭嶼屬於高溫高濕的熱帶性氣候,島上氣候型態的特徵是驟雨與強風,生物對環境資源的運用效率極高,動植物極為豐盛,本區域哺乳類動物有6種,鳥類101種,其中留鳥24種、候鳥77種、爬蟲類15種、兩棲類3種、昆蟲約400種,其中稀有及特有種的種類相當多,包含哺乳類特有種2種;鳥類稀有種3種,以蘭嶼角鴞、紅頭綠鳩及綬帶鳥最為珍貴,此外紅喉翁、絲光椋鳥與灰鶇則是稀有種。此外,兩棲爬蟲類特有種2種;在蝶類方面,代表性的蝴蝶有珠光鳳蝶、蘭嶼粉蝶、黑脈白斑蝶與蘭嶼白裙弄蝶等,其中珠光鳳蝶由於其食草馬兜玲藤遭草藥商濫採,此蝶亦遭人過度捕獵,如今業已成為臺灣四種珍稀蝶類之一。另外,分布此區之蝶科,除多數和臺灣本島種類相同外,部分與琉球區系相似,另有9種屬於菲律賓區系之蝶類,因此,本區為研究臺灣本島和鄰近地區昆蟲之生物生理學研究最理想之場所。蘭嶼海域位於黑潮北流之通道上,四周珊瑚礁環繞,孕育相當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及海底景觀資源;亞潮帶由於水質清澈無污染,擁有美麗而龐大的珊瑚礁,孕育相當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及海底景觀資源,其中珊瑚礁魚類共有405種,還有許多無脊椎動物。達悟族達悟族居住於臺東外海的蘭嶼島上,達悟人自稱「達悟」,是「人」的意思。(ㄧ)「飛魚文化」: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的海域,達悟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達悟人開始捕飛魚,但只限於晚上以火炬照明,以吸引魚群,到了四月,准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夜間則休息。五~七月,開放白天捕飛魚,這幾個月也是最繁忙的季節,但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漁類不准撈捕。過了九月,約中秋節以後,禁止再食用飛魚,所有吃不完的飛魚也要全部丟棄。(二)穴居地下屋:蘭嶼為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6度,除了冬季較寒冷外,大部份為炎熱的天氣,又因位於颱風季節的要衝,島上又無高山屏障(最高峰僅548公尺),因此達悟祖先發明了穴居地下屋,使颱風季節仍能高枕無憂,又為了適應炎夏的燠熱,欄干式的涼臺設計是夏日最好的休憩場所。(三)拼板舟:達悟族的拼板舟是祖先智慧的累積,在每年的飛魚祭以後,造船的工作便開始進行,由船主們到山裡砍伐適當的木材,經過粗略的修整再帶到工作房前加工。(四)藝術上的天份:船上細緻的雕紋與圖案,顯現了達悟人藝術上的天份。瑪瑙紋、銀盔紋、波浪紋,都是達悟人生活的一部份;人形紋則代表了家族的英雄,也是各家族的徽號;最重要的圖案是有著齒輪狀的眼睛紋飾,是船的眼睛,有避邪的作用,讓船隻在大海航行時免於災難。除了造船技術,紡織、捏陶、金銀器打造都是達悟人藝術的表現。(五)社會組織:雅美族的社會組織沒有氏族階級等組織,是為漁團組織,社會權威為長老制度。社會活動主要偏賴父系長老制度及漁團組織來管理;除了有血統的家族以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另一個組織,在團隊漁獲期間大家一起分配工作,一起分享食物。島上各村落的自主性極強,形成一個完整的部落團體。(六)傳統服飾:男子以無袖、無領、短背心,配合上丁字褲。女子方面,斜繫手織方巾配上短裙,所有手織衣物均以白色為底,黑、藍相間的色彩。 早在17世紀上葉,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日誌中即記載有關中國商人以蘭嶼為其前往菲律賓航程中的標誌。同時蘭嶼也以BotolTobago、BotolTobage等名稱開始出現在一些17、18世紀繪製的航海圖中,漢人對蘭嶼的認識並不多。在史籍中最早的紀錄為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張巒在其所著之《東西洋考》中稱蘭嶼為「紅豆嶼」至清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文中,則改以「紅頭嶼」稱之,是最早描述有關蘭嶼及其居民的文獻,但也不過寥寥數百言。恆春縣誌上記載,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廷特派撫墾官周有基、汪喬年等一行20餘人來此島勘察報告後,正式收入清帝國版圖,隸屬當時之恆春縣。中日戰爭之後,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陽曆6月2日,依據馬關條約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劃歸日本版圖;同年8月7日,日本外務大臣與駐日的西班牙公使協定有關太平洋西部兩國版圖境界的結果,正式確定蘭嶼為日本所有;1899年日本拓務大臣高島,下令臺灣總督府調查此島。1918年美國商輪BanjaminSeal號,在鵝鸞鼻遭遇船難漂到蘭嶼,引發國際爭端,日警加強控制專家學者來島從事考察。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後,劃歸中國所有。1946年1月19日,依照臺灣省鄉鎮組織規程,設立紅頭嶼鄉,屬臺東縣,鄉公所在南岸之紅頭村。1946年11月24日,省政府以該嶼盛產蝴蝶蘭,始改名為「蘭嶼」。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相關地點
臺東縣
地點名稱
恆春縣/蘭嶼/東岸/火山/鵝鑾鼻/高峰/南岸
緯度
22.0/22.0435616/22.5172/23.0103/21.9056/24.62/24.0038
經度
120.75/121.548418/120.568/120.578/120.851/121.102/120.69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