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張漢

張漢,名津梁,字濤邨,又字純甫,號「興漢」(有時單書「漢」),又號「筑客」。竹塹北門人。張錦城之子。張家原為塹城北門內著名商邨,資產頗豐。父錦城,擅經史,通百家,為清附貢生,曾掌教明志書院。光緒21年(1895),純甫隨父避難福建閩侯,二年後返臺。明治34年(1901)家遭回祿,商行付之一炬,自此家道中落。弱冠之年,任職臺北稻江乾元藥行,後又受聘基隆義和商行。大正15年(1926)前後棄商就儒,講學稻江,名其樓曰「守墨」。昭和6年(1931)初於永樂町開書肆,店名「興漢」;同年底,舉家遷回新竹,講學授課之餘,續營書店。昭和8年(1933)購屋於新竹後車路,取名「堅白屋」,以昭志節,更題署「三孝人家」於廳門,藉揚家風。 先生幼承家學,五歲讀書,八歲學詩。大正初以竹社社員出入北臺詩壇,大正4年(1915)與林湘沅、黃春潮、李鷺村、吳夢周等創立「研社」(大正6年(1917)改組為「星社」),後再入瀛社,積極參與詩社活動。13年(1924)與星社同仁編輯發行《臺灣詩報》,以維繫漢學命脈為志,後又指導松山「松社」成立漢詩研究會。昭和10年(1935),應其在竹門人所請而成立「柏社」,對於漢詩之教學,可謂不遺餘力。先生詩文著述頗豐,詩作取法多人,文章則雄議磅礴,縱論古今;於異族統治下,多充滿鬱憤悲慨之情,而在新舊文化的衝擊下,更具維護漢文化之卓見與器識,時人有「北臺大儒」之稱,今有《張純甫全集》傳世。

本人物內容參考自《續修新竹市志下冊》,〈卷七藝文志〉,第一篇:文學,第二章:日治時代新竹地區的文學,第二節:傳統詩歌,壹、本籍作家及其作品,第1725至1728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基本資訊

  • 別名
    張津梁
  • 生年月日/時期
    1888
  • 國籍
    台灣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卒年地點-緯度
    null
  • 卒年地點-經度
    null
  • 卒年月日/時期
    1941
  • 性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