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文件提供人是李慶源,是父親傳給他的李氏祖譜其中一頁。族譜,是清朝漢族移民記載家族來源,移動、分家及重要家產的故事記錄,確保代代相傳溯源不忘本的方式。李慶源對自家族譜特別感興趣的所在自己的移民認同。李氏族譜提及他的祖先於清領時期從福建省的漳洲紹安縣移動到台灣,而祭祀公業的開始與子孫賤價變賣土地,在華日戰爭後被恥笑而感到羞愧,開始募資重新建立家族。漢族的文化價值中,家族的威望建立在社會看法與土地的持有,早期記錄在族譜中,而族中最有名望的是桃園一支的李騰芳家族。但這樣的價值對民國70年(1981)出生的李慶源倒不是太重要,李慶源記憶裡,三峽務農的祖父大概是李氏家族裡最窮的一支,父親兄弟都年紀很小就得出外工作,對他來說是從多元認同的概念開始在台灣被推廣後,他才注重起族譜存在,得知自己是福佬客,也就是同為福建移居台灣的客家人,為了與福建彰洲和泉州人的主流社群相融,隱瞞自己客家身分,逐漸喪失客語的一群。族譜的時代意義,隨著代代的移動與現代價值的介入,已經開始有新的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