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早期引進的手動採茶輔具-鋏剪

臺灣早期引進的手動採茶輔具-鋏剪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早期引進的手動採茶輔具-鋏剪

      鋏剪,是臺灣早期引進的手動採茶輔助工具。由剪具及集茶袋組合後用於茶園採茶。
      鋏剪,日文為茶摘採鋏,是1913(民國2)年靜岡縣小笠郡西方村(現今的菊川市)內田三平所發明。1915(大正5)年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其後創立內田刃物工業株式會社。日本落合刃物株式會社於1919(民國8)年開始製作鋏剪,於1923(民國12)年開始大量生產。
      傳統的茶菁採收以人工手採為主,為茶園經營中最為耗工、費時,且茶葉摘採工資約佔生產成本50%以上。臺灣於1958(民國47)年引進鋏剪,北部茶區的部份茶農以鋏剪採收方式取代手採,但效益並不理想。夾剪使用需要雙手,作業時雙手長時間左右開合,也容易疲倦,導致採收效率降低。與手採茶相比,鋏剪採收之破碎葉也較多,臺灣至今已無人使用鋏剪採收。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黃惟揚
貢獻者
創作者
日本落合刃物株式會社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8/1/15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