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廣東同鄉會」,前身為廣東聯誼會(1948年,民國37年),於1953年(民國42年),立案註冊為此組織名,並納入「中原客屬聯誼會」客家會員;其創設會址,在基隆市中正區義二路一帶,隨後,移至仁愛區愛九路一帶。
「基隆廣東同鄉會」,後來在基隆南榮路55巷買地,會地通到南榮新村的山坡,因此,當時的南榮新村,稱為廣東山;「基隆廣東同鄉會」後來募款集資,在瑞芳楓子瀨76-1號,買了一片山坡地,建了1間廣東祠。
「基隆廣東同鄉會」的成員中,中國廣東省梅縣、蕉嶺、豐順來的移民,說客家話;潮陽、潮州、汕頭的移民,則是說福佬話;廣府、廣州的移民,則是說自己的地方方言。所以,「基隆廣東同鄉會」的成員,不全然是客家人。
這些會說客家話的廣東人,被臺灣籍客家人稱為「外省客」,他們大部分都在政府單位,擔任文職工作;而臺灣籍客家人,大部分是勞工階級。當同鄉會裡舉辦活動時,總是由臺灣籍客家人張羅,久而久之,不公平感油然而生;加上廣東潮州、廣府的成員,又一再排擠臺灣籍客家人。1975年(民國64年),所有紛爭浮上檯面,臺灣籍客家人紛紛退出,另外組織「基隆客家聯誼會」。
「基隆廣東同鄉會」,自成立以來所舉辦的活動,大都是聯誼性的聚餐集會、旅遊。自從1987年(民國76年),臺灣、中國開放探親後,「基隆廣東同鄉會」的有些成員,返回廣東的故鄉,有些則已經在臺灣過世;同鄉會的成員,因此逐漸凋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