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南,譜名安柱,字擎甫,號拱辰,晚年號水田逸叟。咸豐十年(1860)生於北門外。讀書務求實學,懷抱遠大,不屑為章句之儒。家道富裕,以助賑粵西,朝廷賞戴花翎,欽加道銜。凡遇地方公益,莫不全力以赴,如道路修築、橋樑架設,文、武廟修建,台北城邑興建,皆捐輸鉅款,贊襄其事。其中以疏濬大甲溪工事,消弭長年水患,造福地方貢獻最大。進入日治後,日人任命他為新竹保甲局長,藉其聲望安定地方。1898年擔任新竹辦務署參事。不久以家務繁重去職,1908年授佩紳章,1913年任命為新竹廳參事,1921年起膺選三任新竹州協議會議員,總督府評議員,備受日人倚重。 樹南繼承先志,以幹濟之才,一方面提倡實業,設林頭帽講習所,敦聘技師教授竹塹女工學製技藝以為家庭副業,增加收益。並以資產積極投入新興實業,如製糖會社,樟腦會社、製茶會社等。並身任要職。另一方面則熱心社會事業、諸如台中中學設立,新竹避病院建築,澎湖、嘉義、台東、日本九州災害,福建瘧疾災變,廣東水災,東三省饑饉等,均率先捐輸巨款,濟助困乏。其善行義舉素為地方推崇。
本人物內容參考自新竹市文化局,業務項目:人物誌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85&parentpath=0,3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內容多數源自新竹市政府於民國79年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的《新竹市志》叢書及民國94年增修之《續修新竹市志》中,包含新竹市從清代至民國85年間,新竹市地區的先賢與耆老生平事蹟,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人物的入門資料,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