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濤,名麗生,字崧甫,號宗嶽。咸豐十年(1850)生於竹塹南門。光緒十七年(1891),取進新竹縣儒學,十九年(1893)補為廩膳生。乙未年(1895)攜眷渡廈,設館教徒,無意於功名仕宧。當時竹塹富室鄭如蘭擬設家塾,平素敬重鏡濤學養,屢次致函催請回鄉,詞意懇切,遂為其誠所感動,1899年整裝回竹,受聘為西席受其栽培成大器者甚眾,除北門鄭神寶,鄭肇基外,劉克明、林榮初等,皆為門下高足。 張鏡濤為人以廉潔自持,非應得之物,一介不取,性又豪俠,好周濟貧人,鄭如霑、辜顯榮知其可托重任,聘為新竹鹽務總管會計。他身處台灣鼎革亂事,難有發展,以授徒為業,與鄭家珍、戴還浦、鄭以庠,鵬雲等為文字交,均稱知己。同為竹梅吟社重要人物,平日所作詩文甚多,惜遭兵焚,所存無幾,其後裔檢其所存遺稿,署曰「慎餘堂吟草」,稿存待梓。
本人物內容參考自新竹市文化局,業務項目:人物誌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85&parentpath=0,3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內容多數源自新竹市政府於民國79年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的《新竹市志》叢書及民國94年增修之《續修新竹市志》中,包含新竹市從清代至民國85年間,新竹市地區的先賢與耆老生平事蹟,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人物的入門資料,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