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猷,又名阿錦,號甫臣,新竹平鎮人。其父胡珠光去世後,承襲其職,賞戴五品藍翎。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歲(1895)台灣因馬關條約割日,日人犯台,台灣同胞成立「臺灣民主國」相抗之,胡嘉猷亦組義勇軍響應額,隨時準備投入戰場。 是年閏五月六日(日明治六月二十八日),日軍近衛師團步兵第一聯隊之三木一大隊,自中壢犯安平鎮(今之平鎮鄉);胡嘉猷及黃娘盛等,各率所部拒於老頭岡。不久,日軍的主力部隊開抵,義軍戰事轉逆,嘉猷退守竹圍內下厝;日攻不下,尋退。過二天,日軍調用礮兵再攻,彈火熾烈;嘉猷則僅能以舊式大礮來還擊,沉著奮戰,日軍依然攻不下;那個時候,由於水井被毀,飲水問題嚴重,嘉猷不得已祇好退到龍潭陂(今之桃園縣境)。後來,台北各地義軍相約在除夕那天共同進攻台北城,並推胡嘉猷為總指揮;約定同時發難,直圍台北城,但因日軍的壘堅器利,最後還是敗陣下來;而日軍的後援部隊開抵後,義軍的圍城才被解除。嘉猷見大勢已去,潛回廣東原籍。民國五年(1916)密渡來台,假參觀之名義,欲行再發難之實;不過,消息走漏,被日本人所悉,下令嚴緝;胡嘉猷倉皇中由鹿港返回故里。民國九年(1920)十二月卒。
本人物內容參考自新竹市文化局,業務項目:人物誌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85&parentpath=0,3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內容多數源自新竹市政府於民國79年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的《新竹市志》叢書及民國94年增修之《續修新竹市志》中,包含新竹市從清代至民國85年間,新竹市地區的先賢與耆老生平事蹟,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人物的入門資料,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