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埤舊莊開山大帝廟

遠在幾千年前的介之推為何在台灣成為被祭祀的神祇?臺灣早期移墾先民隨身攜帶香火或小神像,以祈求安然度過有「黑水溝」之稱的臺灣海峽。根據「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舊庄結社之初,廣東人移住本地,時攜來開山大帝香火奉祀於家宅。當時瘴氣未除,民眾多染上流行疾病,於是祈求大帝施醫救世,罹患奇難絕症者,因為每求必應,依賴痊癒,庄民感於神靈顯赫,信徒日增,眾議建廟。由地方有志陳、許二姓合力鳩金,至咸豐2年(1852)才建立一廟,雕塑開山大帝金身奉祀。

日治時期因遭逢明治37年(1904)斗六大地震,廟宇傾頹,有志者李魁發起庄民酬金350元重建廟宇,至明治41年(1908)廟宇才得以完工入火安座,現今所見外觀為民國60年(1971)重建。雖然「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建廟始於清咸豐2年,但是從最近出土的一面石碑,上頭碑額刻著「開山大帝祀典」碑,落款日期則是道光,顯見開山大帝廟應該早於咸豐2年興建。由於石碑長年被丟棄於廟後,風化和碰撞嚴重,相關內容依稀可見是記載嘉慶年間購置香火田的事跡。保守估計推斷,大埤鄉怡然村舊莊開山大帝廟,最遲在乾隆年間便已存在。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大埤鄉怡然村怡然路84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633947
  • 所在地-經度
    120.4029419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1. 臺南州祠廟名鑑 2. 自行收集整理
  • 時間分期
    明治年間
  • 撰寫者
    沈沐蒼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