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舢舨船-建造工法

舢舨船-建造工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舢舨船-建造工法

本張照片為國立中山大學的舢舨船復興計畫成員羅國棟,正在解說舢舨船的建造工法。旗津造船師傅曾經人才輩出,但隨著時代變遷,伐木被禁止、玻璃纖維技術發達等影響,利用電腦和自動化設備執行、放樣、切割和組裝工作,精準生產各類船舶,傳統老師傅及其造船工藝技術與產業,亦日益凋零。

復原已經消失的木造雙槳仔,無法只靠現代科技,得依賴經驗豐富的造船技師,克服各種限制與問題。

木造舢舨的結構,由龍骨、肋骨、船殼和甲板四個部分構成。龍骨位在船的底部,是舢舨最重要的構件,負責船體的主要承重;肋骨呈U字型以龍骨為中心,向兩側開展,以增加船體、船殼強度,防止水壓造成船身扭曲變形;船殼為舢舨圍出封閉的空間,避免海水灌入影響結構。鋪在艙上的甲板,則提供裝載貨物與人員的功能。

董明山師傅復刻雙槳仔舢舨船,從放現寸、裁大木、龍骨製作、安龍骨開始,再放樣船肋骨、校正與船殼安裝,最後室內艙製作、撚縫等工序,完成船隻主體後,再彩繪開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舢舨船-建造工法 / 撰寫者:國立中山大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16127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藝術與人文,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別名
雙槳仔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所屬族群
閩南
保存者/保存團體
高雄市政府、國立中山大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