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米粉」發展的相關地名   

「新竹米粉」發展的相關地名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竹米粉」發展的相關地名   

客雅溪原名「隙仔溪」,日本統治後始稱「客雅溪」,昔日溪水清澈,米粉業者靠客雅溪溪水製作米粉,也靠著曲流的溪埔地曬米粉。客雅溪裡最大的曲流叫「灣潭」,日治中期到民國六十年代,灣潭地區是客雅(隙仔)和大南勢(南勢里)最大的米粉廠的主要曬場。日治時代「天公壇」附近原有許多米粉業者,但因市區日益擴展,曬米粉的空間取得不易,所以製作米粉業者逐漸往西遷移到「大南勢」一帶。筆者田野調查發現:大南勢之所以發展成「米粉寮」,是因為彎曲的客雅溪,其溪埔地形空曠,加上新竹的季風,便形成寬闊、風大的曬場,是米粉產業在此發展地理的重要契因。而早期所謂的「米粉寮」,指的應是郭家祖厝「間仔尾」這一帶,福建惠安郭姓祖先來台前就以做米粉為業,來台後發現客雅溪畔的地形風候適合做米粉曬米粉,因而在此定居,重操祖業維生。日治末期,日本為了建海軍宿舍,於是將「隙仔」原有居民趕走,原本的米粉業居民只好搬到對岸適合曬米粉的「土窟啦」溪埔地,二次大戰後「土窟啦」也陸續被填平造地,「米粉寮」的範圍才涵蓋了灣潭、延平路以北,整個「大南勢」就逐漸成為製造米份的重鎮。但如今製造米粉大都靠自動化設備、乾燥設備、包裝設備,這些需要寬大廠房,大南勢裡狹小巷弄、稠密人口,無法開展腹地,反而成為米粉寮發展的絆腳石。從「米粉寮」相關地名介紹中,讓新竹人更了解新竹米粉發展的地理脈絡,希望行政單位往後能重視地名所代表的文化意涵、地理特色、歷史發展的重要性。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創作者
鄧淑慧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9/09
ISBN
ISSN10287329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