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虎尾街市形成

虎尾商業市街的興起,最最關鍵在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上臺之後。明治34年(1901)9月總督府殖產局長新渡戶稻造博士針對臺灣糖業提出一份名為「糖業改良意見書」的報告書,總督府參考此份意見書於隔年(1902)6月頒布〈糖業獎勵規則〉。隨著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進駐,來自四面八方的勞工湧入,加上五間厝製糖工廠產能不斷擴張,吸引苗栗、新竹、彰化等地的客家族裔人士來虎尾糖廠工作,並在虎尾溪堤防的西安里、安慶里居住下來。當時沿著俗稱「五分仔車」鐵路南端獨棟的水泥造房舍以臺中、彰化縣兩地來者居多。至於虎尾在地人所稱的「鐵支路腳」,則是財力較不優渥的外地移工,包括日本、越南、中國、滿州國與朝鮮等地都有。而日本糖廠職員則居住在靠近虎尾溪畔的「製糖工場木造宿舍群」。

現代虎尾商業市街的形成,基本上是循著大正9年(1920)虎尾郡設立,並著手規劃興建「虎尾郡役所」之後,以當今虎尾中山路最北端的虎尾郡役所延伸到最南端「虎尾糖廠鐵橋」作為第一條主幹。嗣後隨著商業市街的擴張,遂有今日中正路和「虎尾郡虎尾庄第一小賣零售市場」的設立,與諸多公家行號、娛樂事業、餐飲業的進駐。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沈沐蒼
  • 資料來源
    田野訪談自行整理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