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菁在5歲左右父親過世;一家生活生活重擔落在朱媽媽身上。朱媽媽跟朱伯伯一樣都是來自大陸的外省人,在臺灣家無恆產;處境十分為難。一個寡婦要撐起一個家,又要照顧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朱媽媽打起精神,為別人家洗衣服,以養家活口。「陸光二村」形如半島,突出於南崁溪中;一大早,朱媽媽便到溪邊洗衣。村子裡的媽媽們,也在這條溪邊洗衣;所以,洗到嬰兒尿布(當時尚未有紙尿褲發明)時,朱媽媽一定涉水到溪中央,溪水較深、水流較急處清洗。這是因為朱媽媽堅持:凡事要為別人想;嬰兒尿布除了尿液,還沾了糞便,到溪中央洗,溪水很快將髒污沖向下游,就不會卡在溪邊石縫間,給其他的鄰居帶來困擾。雖然,在那個物資缺乏的時代裡,母親所能給予的更是比別人家少;但是,朱建菁認為,母親的觀念與想法,充分影響了家中子女的未來人格。朱建菁也認為,母親的言教與身教是送給子女們最好、最受用的禮物;並也影響自己後來從事教育工作的理念。
如今,朱媽媽年紀大了,健康欠佳,生活起居都需要長期仰賴照護;但是,子女也無怨言,相互分擔。朱建菁以為:母親年輕即守寡,帶大了姊姊、兩個哥哥與自己;現在,能孝敬母親,讓她能有快樂而尊嚴的晚年,也算無愧父親在天之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