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得時(1909.11.05-1999.02.18),編輯、作家、學者、翻譯人。出生於今新北市樹林區,為臺北宿儒黃純青第三子,活躍於臺北文學場域。幼年受過傳統漢文教育,能作漢詩;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旋轉入臺北帝國大學文政部東洋文學科。早歲擔任「臺灣文藝協會」幹事(1933)、「臺灣文藝聯盟」北部地區委員(1934)。1937年主編《臺灣新民報》中、日文「學藝欄」。1940年參加西川滿創辦的「臺灣文藝作家協會」,並成為《文藝臺灣》編輯委員。1941年與張文環、王井泉組成啟文社,創辦日語的《臺灣文學》雜誌,發行《民俗臺灣》,同時負責《興南新聞》學藝欄。二次大戰末,出任《臺灣新報》文化部長(1944),不久該報改名《臺灣新生報》(1945),任副編輯主任,負責國際新聞。國民政府遷臺,受聘為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1945),後陸續擔任《臺灣新生報》、《國語日報》董事長,兼任臺灣省文獻會與臺北市文獻會委員、臺北瀛社副社長。曾被選為國家科學委員會胡適講座教授。
黃得時一生獻身新聞事業,觸角多面,不僅長於文獻蒐集與整理,亦投入創作與研究。他寫作漢詩、劇本、雜文、改編兒童文學,亦從事中國文化、臺灣文學、鄉土民俗、日本漢學、中日文文學文化交流之翻譯、整理研究,作品跨語言、體類,成果令人驚豔;他也是第一位從事臺灣新舊文學史論述的學者,識見卓特,奠立了他在臺灣文學領域的特殊地位。
黃得時的漢詩創作甚豐,但生前未集結成書,2012年12月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黃得時全集》(全11冊),乃就黃得時捐贈資料,與詩作刊載之選集、報紙、雜誌,蒐羅彙集,收錄於全集第1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