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建國眷村後壁寮、竹圍子部落

在日本治台以前的建國一、二村基地,是虎尾廉使段後壁寮跟竹圍子居民的祖居地,也就是從清代漢族移民台灣就在此開墾定居,從事農業墾殖、繁衍子孫。虎尾在清代時期,叫做大崙腳庄,在約乾隆末年(1799)時,已形成一個戶數達1000人之市街。但由於咸豐3年(1853)的曾雞角之亂,同治元年(1862)的戴萬生之亂,使得市街全失其形。到了日本明治年間,由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此設立五間厝工場,而使得人潮回流。當時廉使段後壁寮、竹圍子部落皆緊鄰在虎尾市街旁,庄外旁邊就有糖廠小火車鐵道經過,走輕便道或搭輕便車往來虎尾市街相當方便。
在清代的建國一、二村基地上,除了後壁寮跟竹圍子外,與周邊關連性較強的部落是尾寮莊、廉使莊等。據「雲林縣采訪冊」記載,清朝末年時,後壁寮莊有43戶人家、86丁口;廉使莊有81戶人家、185丁口;竹圍子莊有15戶人家、29丁口;尾寮部落有60戶人家、225丁口。在日治時期台灣人口持續成長,據地方耆老口述表明,昭和18年(1943),後壁寮部落有69戶人家,竹圍子部落約有40多戶人家,戶數及人口都有明顯的增長。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雲林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虎尾建國一、二村-期末報告書 》,雲林縣政府,2006年12月, 《雲林縣采訪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建國眷村
  • 撰寫者
    陳建安
  • 貢獻者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799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1683~189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