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日新報」中的糖廠經營與地方社會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工廠為例(1906-1936),撰文者黃文榮,將「台灣日日新報」中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工廠的相關內容分出五個方向,藉由內地特電、人物特訪、遊覽記勝、會社資料、駐地記者對日糖工場的採訪報導,來探討日本殖民時期對台灣糖業的發展和地方社會與人事組織的影響。本文對於瞭解當時日本糖業與台灣社會的關連互動影響有很重要的意義。
日本糖業之父「鈴木藤三郎」在1986年開始在台投資製糖事業,選址於虎尾五間厝。之後日式生活圈開始在五間厝形成,日式宿舍、醫院、五間厝分駐所、日人教育的虎尾尋常高等小學校、五間厝神社、交通電信方面的輕軌鐵道、車站,使五間厝成為運輸重鎮,加速本地發展。糖廠也在廠區設立郵便收取所和島內電話,這些設施興建之後,帶來當地就業機會與經濟效益,充分展現糖廠對地方的影響。不過另一方面,日治時代留外知識分子受到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影響,開始省視台灣不平等待遇,被壓榨的蔗農處境就不用講了,甚至日籍員工也因長期受到會社壓榨,而聯合罷工,破壞製糖機器,可見當時糖業雖然帶來興盛,但在資本主義邏輯的運作下,工、農被剝削也是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