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面臨忠孝東路,右接主殿大雄寶殿,左臨佛教學會其間並須留設法定防火巷。這棟建築物在使用上有強烈而嚴肅的宗教氣氛,在位置上它更緊鄰著大雄寶殿,加上業主本身的要求,在型式上它已經不可能走出傳統建築式樣的範疇,問題只是如何去”變”而已了。為求能保留善導寺大門內側的充份活動空,以及增加此一建築物正面莊嚴的視覺效果,設計者將建築物退後而與右側的大雄寶殿平齊,結果造成只有近36%的建蔽率。在有限的基地使用面積和簡明的各層機能要求下,似乎在設計的一開始就決定了這個簡要的平面配置,剩下來的工作也就是如何為它”著裝”而已。這是一棟很少受建工程技術左右、社會經濟條件限制、或”文化粉飾”或觀光口號所影響的建築物。建築物的表可材料和色澤對外表所造成的影響外,屋頂和欄杆的設計也是建物造型上的重點。因為受到基地兩側防火巷空間的法規限制,大樓的尾頂無法採取突出建築物的傳統式挑簷屋型;在為求遮掩屋頂突出物的要求下,設計者利用傳統出挑斗拱的側影再予以比例上的修改設計而成,此一突破性的創意能得業主之同意,而仍不免有曲意做作之嫌,如在外側轉角處的斜樑在結構上即屬多餘。大樓欄杆的型式幾乎可以決定這棟建築物外型上的成敗功過。最初設計的須彌式欄杆(類似國父紀念館),因造成雙曲面在施工和保養上的問題而未被採用,幾經周折後卻仍以傳統式的施工之方式來完成預鑄式的構想,以在尺寸比例上皆與原意相去頗多。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