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內鄉林南村鄭氏公廳門外懸掛了一方雲林地區較為少見功名匾:「拔貢」,根據落款,這是清代台灣地方官員頒給鄭家先祖鄭天球所懸掛。從秀才中選其文學拔萃者作為貢生,即為拔貢,這個方式,也是清代選拔官員的參考指標,一共可分為歲貢、恩貢、副貢、優貢和拔貢五種,由各府州縣所選出的貢生,可以進入北京的國子監讀書,修業期滿並通過考試後分發任官。
其中「拔貢」為每12年選1次,所以更加難能可貴,鄭天球便是在乾隆丁酉年(1777)由福建學政點選為拔貢生,但特別的是,這塊匾並不是在當年所頒,而是在6年後的乾隆48年(1783)才由福建巡撫雅德及福建提都督學政朱珪聯名頒給。一般來說,拔貢生的功名匾大多寫「拔元」,應不是寫「拔貢」,這也是塊匾額比較有疑問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