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時期西螺老街發展史

日治後期,西螺仍為南北貨物交易的重心,延平路一帶的街市紋理,已穩定發展形成定型,且相當繁榮;東西向沿街的店鋪也多接近完成。在昭和10年(1935)的西螺都市計畫中,延平路如拓寬後,應當延伸為15.5公尺,然彼時因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地方物資管制,連帶的建築材料供給困難,部分建物未能興建。但那時的延平街,建築都已是屬具有「亭仔腳」也就是俗稱騎樓式的「昭和型」店鋪,街道樹整齊美觀,路燈、排水溝等公共設施已完成,地面又有鋪設面層,正是那時期的特色。

富田芳郎於昭和15年(1940)2月做過關於〈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便記錄當時西螺老街(日稱「本通,」即延平路)的情形,這是初次對西螺街市的現代化調查記錄。當時記載,街長東西間約0.9公里,是以商店街為主的鄉村城市。東起西螺溪岸的大同路,惟溪水乾凅時就會搭座便橋,可以乘汽車往返臺中。從當時的記載內容來看,因緊靠西螺溪岸渡口,西螺仍是一座水陸交通要津。日治時期,延平街總計歷經過兩次的拓寬作業。根據「西螺鎮志」記載,西螺市街是昭和年間完成的第一條現代化示範街,且一直延續到現在,是一種較少裝飾,具有現代感風格的建築立面型式。

基本資訊

  • 別名
    西螺東市場,西螺街
  • 資料來源
    《西螺東市場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及修繕工程之細部設計》,雲林縣政府,2015年11月; 何美慧,《西螺延平老街的日記》;《西螺鎮志》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西螺
  • 撰寫者
    陳建安
  • 貢獻者
  • 創作者
    拍攝: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1895~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