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螺獻納米舊照

西螺鎮緊鄰濁水溪,在臺灣一直是良質米的產區,當地也流傳日治時期曾將西螺米獻給天皇的說法,不僅增添天皇御用的殊榮,證明其優良品質,農會也進一步成立獻納米等品牌來做行銷,更參與稻米品質競賽,再再顯示濁水溪畔的豐饒稻作。

在日治時期,作為給天皇的獻納米,其有一定的程序,也就是儀式要遵守。當時一般收割皆會有日本和尚或道士先行舉行儀式的祭拜,而收割人員多身著白制服,並且有日本兵在一旁戒護,或幫忙收割,而貢田區域有白色幡布(驅邪境域)作為區隔。這些將被運送至日本皇室的稻米多以米袋一一盛裝,上方覆蓋日本國旗,在等待運送前,會被集中於一處管理。日治時期,西螺的確是宮中新嘗祭的獻穀地之一,不過時間是在昭和7年(1932),該年輪值的臺南州獻穀,就選定西螺街茄苳番地一帶種植,正副總代是鍾士、鍾腔等地方仕紳。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邱創裕,「天皇米」之說的生成與再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2月;《西螺鎮志》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西螺鎮
  • 撰寫者
    陳建安
  • 貢獻者
  • 創作者
    拍攝: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32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1895~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