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立台灣博物館

國立台灣博物館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博物館落成於1915年,當時正值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流行的高峰,博物館是這個傳統下屬於古典系統的一座最成熟的作品。平面只有一例,正面向北,入口居中,中央大廳置大樓梯,兩翼則作為展覽室,兩端各置樓梯一處,這種平面可繼續向後增建第二列,並以廂房銜接,形成合院式。一樓平面整個抬高,入口處置大階梯,益使希臘式正面顯得高聳而尊貴。柱頭使用DoricOrder,中央主體六柱,兩翼各七柱,角部各四柱,形式3一6一5一6一3的開口節奏,正面比例非常勻稱而優美。中央大廳調整成正方形,每邊分配四柱,同時又增列一圈外柱支撐二樓迴廊,內圈柱被獨立出來,自地面直上屋頂構樑,加強了大廳垂直空間之效果。走廊設在南向,因此北面兩翼使用附壁柱,南面的柱列反而更明朗,可能決定於風向及日照。光復後為增加展覽面積,卻將南面廊封住,殊為可惜。中央主體的屋頂採用半球形大圓頂,成為館前路的端景,也是博物館在人們心目中最強烈的意象。圓頂內裝設彩色玻璃,益顯得華麗高貴。在日據時期的古典形式建築中,博物館堪稱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資料來源:臺北建築)   位於新公園內的博物館,其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兒玉源太郎為日據初期的臺灣總督,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兩人為殖民地政策統治臺灣建立了重要的基礎,日人視其為重要功勞者,現館內仍收藏這兩人之塑像。博物館收藏許多臺灣人文史料,包括原住民文物、漢人開墾史料、甚至有華南及南洋的資料,自然史料包括動物、植物及礦物等,可見日本為擴張勢力之用心,戰後改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後因政府組織精簡,於88年7月一日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轄,正式更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它的基地在清代原有一座規模宏偉的天后宮,前後兩殿,護室高達二樓,地方官每逢朔望常進香,故香火鼎盛。但日據初期被改為事務署及醫院,至西元一九一三年始被拆除,在其址上建造「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因此現在新公園內仍可見散置之天后宮石柱珠。博物館於西元一九一五年竣工,由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及技手荒木榮一合作設計,採後期文藝復興式,運用三角形山頭及古典柱式,外觀用多立克(Doric)柱式,平面左右對稱,中央入口大廳上置園頂,室內則用華麗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兩翼的空間作為展覽室,有大跨距完整的木桁架,但近年被拆除,改裝剛桁架,成為樓中樓。(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者
野村一郎 荒木榮一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 國立台灣博物館
地點名稱
台北市中正區/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高峰/園頂/省立博物館/大觀/大觀
緯度
25.0316667/25.042902/25.0433/24.62/24.8616/25.0432/23.9826/23.8525
經度
121.5163889/121.51503/121.515/121.102/120.971/121.515/120.685/120.865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