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城殘蹟

跟台灣城殘蹟有關的相片,共7張
跟台灣城殘蹟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台灣城殘蹟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台灣城殘蹟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台灣城殘蹟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台灣城殘蹟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台灣城殘蹟有關的相片,第6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臺灣城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28號,為臺灣地區最古的城堡。它創建時期有三說:(1)1630年(2)1632年(3)1634年,經學者考證,認為始於明代天啟4年(1624),1632年內城竣工,外城則完成於崇禎7年(1634)。它位於一鯤身沙洲上,初名奧倫治城(Orange),天啟7年(1627)易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  臺灣自西元1624年,荷蘭人由澎湖轉移大員(安平),控制臺灣,而臺灣政權歷經五變,該城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名稱,突顯了現實政治的冷酷,一、荷據時期(1624~1661):奧倫治城、熱蘭遮城。二、明鄭時期(1661~1683):臺灣城、王城。三、清領時期(1683~1895):安平鎮城(安平城)、紅毛城、磚城。四、日治時期:(1895~1945):和蘭城(荷蘭城)。五、光復以來(1945~今):安平古堡。  該城建築所用紅磚來源有二,一來自大陸,一來自印尼爪哇。城高三丈餘,周圍長277丈6尺,城外護壁高3尺,樓三層,十分壯觀,內有長官邸、教堂、監獄、儲藏武器與食物之倉庫,為荷蘭對中國、日本貿易之中繼站,與統治臺灣全島之政治中心。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驅荷復臺,為紀念其泉州安平故里,乃改一鯤身為安平鎮,除以其為軍事重地外,並居住於此。康熙23年(1684),臺灣入清版圖,政治中心移至今臺南市區,臺灣城遂改為軍裝局,而該城歲月既久,已漸傾圮。清同治8年(1869),發生樟腦事件,英國軍艦來犯,城內軍火庫爆炸,城牆隨之而毀。而且當地官民修建房舍,大抵就此掘取磚石。殘城更加毀壞。日治後,日人將城垣殘壁剷平,四周繞以紅磚,圍成長方形之階梯平臺,並於其上建日式房屋為海關長官宿舍,內城之荷式建築於是全毀。昭和5年(1930),臺灣總督府為籌備「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將平臺四周官舍民房全數拆除,平臺上之海關長官宿舍並改建為新式洋館作為展覽及招待遊客之所。民國64年(1975)再經規劃重修,68年(1979)獅子會捐贈安平古堡公園一座,大事興建成今貌。  今之臺灣城,歷經370年歲月變遷,早已失去原貌,現存殘蹟,計有:外城南側城壁一堵,西龍殿後西南側稜堡城壁一段、安北路153巷25號民宅後之北側城壁一段,及內城北側半圓形稜堡基座與稜堡基座內之圓形基址一處。  位於今日臺南安平古堡附近的臺灣城遺址,其當日之所以興建,主要係因應荷蘭對臺殖民統治之需,屬永久營壘中之海岸營壘。其建築構造材料來源雖不統一,但主要係以糖汁調合蚵仔灰疊磚而成,形式上則屬內堡外另設外堡的稜堡式營壘。  內城形方,座北朝南,在當日係行政及貿易商行所在,地上一層為教堂、官員宿舍及士兵營房,上層為長官署、瞭望臺和雉堞等,地面下則有深達丈餘的正方形地下室作為儲存糧食、彈藥及雜物的倉庫。其城基方廣二百七十七丈六尺,城壁高約三十尺,厚四尺,稜壁厚六尺,分上下兩層,上層四角各有稜堡,除附建有瞭望臺外,並有砲臺,與雉堞共同擔負著防禦的重任。其兩角之間縮入一丈餘,設有北、東、南三門。下層除四角有稜堡外,臺基中央各有半圓堡四座,半圓形中央各含納了水井一座,為城中水源所在。  較低的外城位於內城西北隅,主要作為貿易場所、及長官與隨員們的住宅,有大倉庫一棟、醫院兩棟、大工小屋一間、磚造房屋若干。西側有四門砲臺,周圍則為戰壕。截自今日,僅殘存著城牆三堵、半圓形稜堡基座一隅、稜堡基座內圓形基址一處及其外堡烏特勒支堡,印證著當地過往的輝煌與滄桑。(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臺灣城又稱王城、赤嵌城、安平城。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把這座魏峨的域稱為紅毛城。日據時期改建後,稱為安平古堡,沿用至今。十五世紀末葉,葡萄牙人發現由歐洲經好望角直抵東方的航線後,西方勢力逐漸東移。首先是葡萄牙人進佔澳門,並在我國東南沿海分設領館;接著西班牙人跟進,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使得早想與我通商的荷蘭人倍受經濟壓力。十七世紀末葉,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都被明廷打退。明天啟三年癸亥(西元一八二三年)九月,提督雷爾生率兵,在安平港口建築竹岩,後來因明廷攻澎湖,荷蘭軍情吃緊,而撤守軍、拆竹岩。天啟四年甲子(西元一八二四年)七月,又轉佔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由於磚石奇缺,先用砂土及不板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天啟七年丁卯(西元一八二七年)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明崇禎五年壬申十一月二十一日(西元一六三三年元月一日)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臺灣城。城的規模,廣兩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餘,計分三層,由內外廓組成。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而成,四周做雉堞,再釘以鐵,城的前方另築烏特烈茲堡以為前衛。由於棟樑堅巨,灰飾精緻,所以成為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永曆十五年辛丑(西元一八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和子孫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西元一六八三年)靖海侯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人清朝版圖,府治移於東安坊(現今臺南市區;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同治十年辛未(西元一八七一年)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臺,因需要用大量城磚,一時難以訂購,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蹟,放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臺灣城至此已無原貌可尋。日據時期,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臺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並在其上重建方形臺階式的磚砌高臺,臺的中央蓋起拱券式的洋樓建築,這便是後人熟知的安平古堡。在古堡的右側,臺基之下殘存一段厚厚的半圓形稜堡基座,儘管飽經風霜,依然堅實渾厚。古堡前一睹高高的臺灣城垣,爬滿了古榕蒼勁的根脈,斑駁中仍見剛毅;不僅是外人侵臺的史實,更是先民奮鬥的鐵證!(資料來源:台南市文化局)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明天啟崇禎年間(西元1624-40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南市安平區
地點名稱
安平古堡/東安/內城/內城/大觀/大觀/安平港/營房/紅毛/台灣城殘蹟/紅毛城/台南市安平區
緯度
23.0014949/24.8542/24.7209/23.945/23.8525/23.9826/22.9914/23.4158/24.9116/23.00155/25.175383/22.9934043
經度
120.1604334/121.09/121.689/120.788/120.865/120.685/120.153/120.437/120.981/120.160906/121.43288/120.1647036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