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地區因為地質因素在歷史有文字記載便有4次形成堰塞湖的記錄。其中對近代影響較大,也可說跨越兩個政權,莫過於昭和16年(1941)因為「中埔大地震」所形成的堰塞湖。根據早年文獻,國民政府來臺後曾想將「草嶺潭」堰塞湖在下游的梅山、斗六、古坑山峰一帶築起人工大壩,興建水庫。
民國40年草嶺潭因為不堪連日豪大雨而潰堤。該次潰決導致相當嚴重的傷亡,當時陸軍第75軍16師兵工營奉命開鑿草嶺公路,以便開發草嶺潭水利與電力等自然資源。然而5月18日清晨,由於連日豪大雨,導致整座草嶺潭堰塞湖遭到上游沖落的土石流瞬間潰決,而奪走74名官兵的性命。嗣後政府才放棄要在梅山與古坑鄉興建水庫的構想,至於殉難的工兵團官方則是在梅山公園矗立「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以表追思頌德。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