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螺福興宮觀音亭匾額

西螺福興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後殿觀音亭主祀觀音佛祖。這樣的祭祀空間,在清代晚期便已形成。雲林縣采訪冊記載:「福興宮 在街內。廟屋中座及左右廊共十六間。前座祀聖母,後座祀觀音。嘉慶五年,舖民捐建;同治八年,職員廖煇煌捐修。」同治8年(1869)福興宮由五品職員廖輝煌和布政使司理問廖振元發起重修工程,現福興宮內仍可見此時其所捐獻的一對六角石柱和一對八仙蟠龍柱,而後殿觀音亭木匾亦為當時所留下來的重要文物。

「觀音亭」匾的落款者為「十三庄業戶吳洽豐、陳榮德、鍾振豐眾佃仝立」,所謂的十三庄即引西圳(又名十三庄圳)所灌溉的流域範圍,包含了西螺、埔心、新社、社口、下茄塘、新厝仔、溝仔墘、新庄仔、大北園、頂茄塘、楊賢庄、永定厝、荷包嶼...等村庄。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業戶陳榮德,其並非人名,而是鹿港慶昌號的租館名稱,從文獻史料可知,慶昌號陳家曾參與引西圳的開鑿,並在西螺大茄苳一帶擁有大量的田產且設有租館。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雲林縣采訪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西螺福興宮
  • 撰寫者
    李漢鵬
  • 貢獻者
  • 創作者
    拍攝:李漢鵬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同治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西螺福興宮
  •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1683~189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