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架設鋼構花樑桁架後的虎尾鐵橋

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打破長久以降南北交通的隔閡,因此藤山雷太認為只要能將五間厝工場所生產製造的糖運到他里霧驛,便可順利透過縱貫官線鐵道將砂糖原料(粗糖)運到基隆港,再透過海路運回日本精糖工場。於是藤山雷太便向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協調規劃一條縱貫支線,使鐵道從他里霧一路鋪設到五間厝製糖工場。此項工程在明治43年(1910)正式完工,在較小軌距〔672公釐〕俗稱「五分仔車」的軌道旁加鋪一條較寬的軌道,使其成為〔1067公釐〕,形成三軌並存。

因此日後得以見到五分小火車和縱貫線鐵路火車同時在虎尾街上行駛。往來不絕的火車,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時英國運用不同鋼構形式,設計十一座橋墩、十座橋樑桁架,並委由日本大阪「汽車製造株式會社」生產製造。昭和6年(1931)又委託英國倫敦的「Westwood Baillie Co.公司」重新設計製作多重鋼構桁架型式,並由臺灣的「黑板組」進行施工,也就成為當今虎尾鐵橋的模樣。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臺糖虎尾總廠文物館
  • 撰寫者
    沈沐蒼
  • 貢獻者
  • 創作者
    拍攝:雲林縣政府新聞處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1895~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