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螺振文書院惜字亭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寫史書,也被後代的歷史書寫。倉頡是中國文字的集大成者,「淮南子」說:當倉頡造字的的時候,鬼神哭號,天空下起米穀。有了文字,世界將被改變。在那個不是人人有書念的時代,文字被視為知識的象徵,文字的載具-「字紙」也應該被珍視。字紙是神聖的,不能隨便丟棄,於是產生了「拾字紙」的人。「噶瑪蘭志略」:「蘭中字紙,雖村氓童婦皆知敬惜,土人於文昌宮左築有敬字亭,立為惜字會,僱丁搜覓,洗淨焚化。」焚燒字紙要在特定的地點-敬字亭(又名惜字亭、字紙亭、敬聖亭)。

古來文風鼎盛的西螺有兩座敬字亭,皆位在振文書院,許多西螺、二崙5、60歲的人對於振文書院並不陌生,這是當年青青學子們放學後溫習功課、唸書和約會的地方。有機會來到書院,除了向文昌公、制字先師倉頡致敬之外,也要來看看書院裡的文字焚化爐。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淮南子》, 《噶瑪蘭志略》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西螺振文書院
  • 撰寫者
    李漢鵬
  • 貢獻者
  • 創作者
    拍攝:鍾芷羚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史前時期 (~162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