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川欽一郎繪斗六老風貌

斗六原來是洪雅族「柴裡斗六社」的所在地,因為音譯的不同,另有斗六門柴裡社、柴裡斗六門社、柴裡社、斗六門社……等不同的名稱記載,直到日治時代才簡化為「斗六」。從清代以迄日治時代,斗六曾歷經林爽文之役(1786)、戴潮春事變(1862)、斗六地震(1904)、梅山地震(1905)……等兵燹和天災,地景地貌一直改變,現在斗六最老的街區「太平街」也是在大地震之後,配合日本人的市街改正計畫而重新建街。

若想一窺清代斗六的樣貌,可以透過畫家石川欽一郎的生花妙筆。石川欽一郎,別號一廬,曾多次至臺灣任教,也是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雖是日人,但大力提攜台籍後進,為日治日期臺灣畫壇最具吸引力與影響力的畫家,學生有李石樵、黃奕濱、李梅樹、倪蔣懷、藍蔭鼎、李澤藩等人,並為了感念他,以其別號成立了「一廬會」,每年舉辦畫展。石川的「山紫水明集」(昭和七年)畫冊便曾收錄了一幅斗六街衢寫生畫,畫中有震災之後倖存的清代老厝、亭仔腳、戴著斗笠努力生存的台灣人!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自行收集整理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斗六市
  • 撰寫者
    李漢鵬
  • 創作者
    石川欽一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稿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1895~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