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螺廣福宮英靈保赤匾額

同治元年(1862)5月1日,南台灣的夜晚,月與燈依舊,人們早早就寢休息,沒有人察覺東南方的地底下已悄悄的發生變化,亥時一到,地牛翻身,一陣地動天搖,星月無光,鬼哭人嚎。茅港尾詩人黃清淵回憶地震當晚的情形:「始聞之,恍若遠雷。繼則翻江作浪,坤輿箕播,樹末一拂,幾與地齊;屋宇一傾,如同山倒。瞬息萬聲怒號…其死亡之慘,未若此時之慘;而埋葬之奇,亦未有此時之奇。」

這場地震傷亡最慘重的地方,當屬南部的台灣縣和嘉義縣。嘉北的西螺街市亦滿目瘡痍,廣福宮軟身媽祖的額頭和身軀也被磚石擊中受損,人們謂老大媽為民擋災,保人畜均安。大地震之後又遇戴潮春起事抗清,一直到同治10年(1871),才由五品銜布政司理問廖振元,監生江捷慶、貢生李超英、五品銜職員廖輝煌等人發起媽祖廟的重修工程。同治13年(1874),廣福宮重修落成,西螺街庄百姓同敬獻「英靈保赤」匾額一方,以答謝天上聖母老大媽的神光庇佑。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廣福宮
  • 撰寫者
    李漢鵬
  • 創作者
    拍攝:李漢鵬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同治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1683~189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