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文獻第17期》〈從農忙點心到常民飲食-萬丹人的飯湯〉出版於2013年12月,由林宥嫻撰寫。本文主要介紹飯湯的由來,並探討萬丹人的飯湯不同之處。本文以屏東縣萬丹鄉為研究場域,紀錄飯湯的形成背景,主要緣起於農民割稻的生活經驗,並且描繪出當地社群習以為常的飯湯飲食文化。研究發現,萬丹小農耕作模式與相互換工的傳統,發展出「倒稻排」的割稻方式。割稻飯的用餐時間,因應「倒稻排」而調整,形成三餐正餐加一次點心的「呷四頓」形式,顛覆傳統割稻飯一天吃五餐的認知。因為餐點次數減少,再加上當地居民「習慣熱食、喜多湯水且具有飽足感」的飲食傾向,發展出特殊米食料理「飯湯」成為農民割稻時的點心。而到後期,「飯湯」也深深影響當地婚喪喜慶、廟會節慶、居家及外賣的飲食文化,成為地方性飲食文化的代表。
本文包含壹、前言;貳、文獻探討;參、萬丹人的割稻飯-飯湯;肆、地方風味獨具的飯湯;伍、生活中延伸的飯湯;陸、結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