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世界遺產協會於2017年(民國106年)3月,由陳澄波文教基金會、金龍文教基金會和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共同發起,2018年(民國107年)1月正式成立。主要以推動「阿里山林業文化景觀」登錄世界遺產。
文化部所評選出的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當中,嘉義以「阿里山森林鐵路」被列為潛力點之一。然而就如同檜林生態和山區地質一樣,以森鐵做為登錄世界遺產的核心,將阿里山的價值建立在現代科技的訴求,不管投注多少的調查研究工作,累積了多少文獻資料,都是極其脆弱的做法。
協會成員在拜訪過臺灣世界遺產研究的先驅學者傅朝卿教授後,進一步確立了「阿里山林業文化景觀」的名稱,整個遺產範圍不只有阿里山森林鐵路,更擴及整個林業產業相關的文化景觀。阿里山文化景觀指的是完整的檜林產業鏈,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阿里山的檜林生態區,二是鐵道區,三是產業區。
成立協會爭取登錄世界遺產,是目的也是過程,從世界史和全球的觀點重新看阿里山,正視阿里山這個我們「難以面對的遺產」,重新發現阿里山文化景觀珍貴的世界價值,反省山林資源過度開發,後代子孫承受生態失衡的問題。文化景觀包括山上殘存的檜木林,以及山下的檜木建築、林業鐵道、貯木池,製材工場與設備、火車機車庫與修理工廠、林業機關群,以及整個嘉義木材城市風華,除了深刻反思,也關注林業歷史現場的再造,尤其是規劃修復中的嘉義製材所。
2017年(民國106年)8月12日和2018年(民國107年)1月27日,更兩度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專員林志宏,以學者身分來臺灣實地考察阿里山的文化景觀價值,交換保存林業文化景觀的意見,更能符合世界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透過與各界的對話,找出阿里山特殊核心價值的理念。
然而,推廣世界遺產理念必須往下紮根,從教育著手是最根本的做法,尤其阿里山世界遺產潛力點就位於嘉義,以「阿里山林業文化景觀」登錄世界遺產不僅符合在地居民的共識,也是最有機會讓臺灣登上國際舞台的世界遺產潛力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世界遺產的管理者是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對話,一直是協會努力的方向之一。除了官民對話,未來協會將透過公民運動,凝聚民眾共識,期許作為民間與相關公部門的合作平台,並集結NGO非營利機構、學校,社團、以及集合眾人之力,牽動公部門正視文化資產與文化景觀維護,累積具有國際視野的優勢,共同為這一世紀性的世界遺產工程打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