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遮風避雨

遮風避雨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此為大溪僑愛新村原眷戶劉羅桂蘭提供大溪區僑愛社區發展協會,題名〈遮風避雨〉的照片,拍攝於民國46年(1957)。 僑愛新村剛建村時,桃園到大溪的道路是石子路,路的兩旁栽培著尤加利樹和木麻黃,在照片中的是劉羅桂蘭及她的女兒劉雙印、大兒子劉雙成,背景是全村仰賴的大水塔,道路還是泥土路,水溝是用石頭加水泥所砌成。僑愛新村眷舍有2型,丙型的8坪,就是1間半的眷舍,有320幢;丁型的6坪,直統統1間的眷舍,有300幢。共71座連棟木造「文化牆」(以竹片、泥土、白石灰砌成,用力釘牆壁時會穿透)建築,以及6個公用廁所,說它簡陋實不為過。但在當年,那已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奢華眷區,因為絕大部分的軍眷是借住營房旁的違建、學校荒廢的校舍,或租用民宅、廟宇廂房,乃至走廊,猶如難民四處遷徙。 民國96年(2007),僑愛社區發展協會將其收錄在2007桃園眷村文化節出版的《僑愛新村建村50週年慶紀念冊》中。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資料來源
桃園市大溪區僑愛新村
撰寫者
黃儒柏-陳錦昌
創作者
劉羅桂蘭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05/05/10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民國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