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二村,位於桃園縣八德鄉大福村,由陸軍總司令部於民國54年(1965)1月30日所籌建,眷戶數約100戶,為陸軍總司令部列管眷村。眷村所在地名,在清治與日治時期,都隸屬於小大湳庄的行政區界內。「湳」在閩南語的意思是泥濘地、沼澤地,因爲本區域內有地勢低窪,泥濘的「湳田」;一般臺灣在使用湳地的名辭時,較偏好改用「雅」。民國35年(1946)2月27日,按照〈臺灣省各縣鄉鎭縣轄市組織暫行條例〉規定,將保甲制度改爲村里的地方制度,原八塊區域將既有六大莊12保調整改編作12個村。而小大湳庄只有1個保,因而全境改稱為大福村。民國56年(1967),大福村的中央設立陸光四村,因而獨立成爲大同村。政府興建眷村的原意,原為以克難與簡陋的方式,提供部隊眷屬一個遮風避雨的臨時住所。原眷戶的想法,也抱著很快就會反攻大陸,因而簡陋擁擠而狹小的居住品質,也都將就忍耐。沒有想到這個臨時的地方,竟然成為數十年來的安身立命處所。而眷村內的互助、互依,生活記憶成為眷戶們的共同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