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犯身後的「極樂世界」:極樂殯儀館的極樂公墓
六張犁墓區,位於今臺北市信義區六張犁崇德街山區(現為臺北市示範公墓暨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區),現由臺北市殯葬處管理。墓地約有兩百餘座墓塚和墓石碑,多為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無人認領的死難者遺體,此亂葬岡墓區因受難者曾梅蘭尋找兄長徐慶蘭的屍骨遲至1993年方見天日。
1920年(大正九年)日治時期此區改制為六張犁庄,地名因此區於清朝墾殖地約有三十甲(每張犁五甲計算)故得名。崇德街於清朝道光年間,為石碇、深坑地區茶農挑茶由木柵山區翻山至艋岬裝船外銷的主要山路,稱作「茶路」,後改作「六張犁路」,1978年更名為「崇德街」。
戰後,1949年時任臺北市長的游彌堅為推動公營的葬儀堂改立殯儀館,邀請曾任上海殯儀公會理事長的錢宗範經營,且將日治時代的三板橋葬儀堂與其所轄的六張犁公墓共十多公頃交由錢氏管理,錢宗範隨即將葬儀堂與公墓改名為「極樂殯儀館」與「極樂公墓」。
一九五○年代遭槍決之政治犯,會於臺北車站張貼公告,通知家屬三天內前來認領,其遺體統一交由極樂殯儀館浸泡福馬林進行防腐處理,家屬必須付出可觀的「贖屍金」、「子彈錢」才能領回遺體。而在白色恐怖的肅殺年代,家屬基於家境貧困付不出贖屍金、怕受牽連的恐懼,甚至根本不知曉親人已被槍決,和沒有親屬在臺的外省籍受難者等不同層面的考量和緣故,許多遺體無人前來認屍領回。
這些無人認回的受難者遺體,部分送到國防醫學院供解剖教學後進行火化或土葬,其他則由極樂殯儀館送至極樂公墓(六張犁墓地)進行掩埋。在不重視人權的社會氛圍,以及管理上缺乏制度的雙重因素下,這些遺體多半被草草處理,形成無人管理的受難者亂葬崗和受難者納骨塔。
▲六張犁墓區內的紀念碑(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踏著受難者屍骨前行的六張犁亂葬岡
1993年5月28日,白色恐怖受難者曾梅蘭為尋訪同為受難者的兄長徐慶蘭(於1952年8月8日槍決)的屍骨下落,透過土公(處理受難者遺體的撿骨師)阿賓的協助下,於六張犁墓區的竹林間找到兄長的墓石,一併揭露大片竹林野草遮掩下兩百多個亂葬岡的墳墓群和一處形同廢棄倉庫的納骨塔。知名的木刻版畫家黃榮燦之墓亦位於此處。
▲知名版畫家黃榮燦之墓即位於六張犁第一墓區(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區分為四個墓區(三處邊坡地和一處納骨塔),據〈白色恐怖時期六張犁歷史遺跡調查計畫〉的資料統計顯示:墓區約葬有365人,經比對名單查證後,其中264人為白色恐怖的受難者,101人為一般民眾。從埋葬的狀況與人數統計可推知白色恐怖的高峰期,與各族群受害的狀況:264名墓主中,女性僅8人,約六成為外省籍受難者,七成為35歲以下的青年世代,且多為1950年至1953年在臺北保安司六部軍法處和國防部軍法局遭宣判私刑的受難者。
六張犁墓區現為「臺北市示範公墓」,於2003年設立「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並立有紀念碑柱,且由「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協助受難者後代尋根及認領事宜,現由臺北市殯葬管理處進行管理。如今六張犁公墓雖列為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但仍缺乏規畫,踏訪墓園時僅有一條小路,若要細看墓碑,就不得不踏在受難者的屍骨上——踩著這段不能遺忘的歷史舉步前行!
▲六張犁第二墓區俯瞰圖(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