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臺灣自行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為了推動國內自行車產業,發展了一系列的「進口替代」、「愛用國貨」等口號支持國內自行車產業,自1950年起,政府便開始管制自行車的國際貿易事項,也由此加快了自行車平民化的速度,期間政府也介入自行車產業扶植四大組車廠,後來臺灣市場及外銷市場的需求量供不應求,也促使許多規模不大的地下工廠紛紛崛起,而地下工廠生產的自行車多為劣質廉價品,但因當時生活水準低,消費者重價格甚於品質,漸漸取代最早期的四大組車廠,到了1960年代的自行車市場可謂進入百家爭鳴的年代,當時出現眾多的批發商或車行投資組車廠,這些工廠生產的自行車型式包括了文車、武車與文武車。而同一車行也會以不同品牌進行販售,利用品牌來區分車款的情形,由此可見1960年代是臺灣自行車業的茁壯期。 戰後初期自行車為許多人的重要生財工具,騎著自行車沿街叫賣的情景在戰後初期的臺灣街頭是很常見到的事情,而載滿商品沿街叫賣也突顯出當時臺灣人刻苦耐勞的精神,臺史博館藏之「世鷹牌自行車」,出產於金益車料廠,其用途為販賣冬瓜茶之「文武車」。前叉加裝輔助桿增加強度,剎車系統前輪為「圈式剎車系統」,後輪為「鼓式剎車系統」,設有頭燈及發電系統,皮製座椅,車身支桿上保護套有「金益車料廠榮譽出品」字樣。其以文武車作為作生意的工具,目的除了使用上移動的便利性,位於前叉支桿的輔助桿則可增強車身結構,以利載重後座的「冬瓜茶桶」與兩側吊掛之木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